新华网北京3月11日电(记者吴晶、李柯勇)“在司法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应不断加强队伍建设,更加顺应在新形势下人民的新需求。”北京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慕平代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听过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向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做的工作报告后,慕平深感责任重大。
他说,司法队伍面临的形势正在发生变化。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各类社会矛盾大量增加,其中很多都进入司法程序。我国依法治国的方略扎实推进,立法进程加快,也对司法机关提出更高要求。
“在利益诉求更加多元化的今天,检察机关必须树立大局意识,才能确保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他说,“要适应这些变化,必须加快改进在法院、检察院队伍中,在思想观念、人员素质以及自身工作机制和体制上存在的问题。”
过去5年来,慕平感到,随着人民法制意识的提升、生活质量的提高,人民群众从过去只关心诉讼的结果,到现在也关注诉讼的过程。这也是近年来,检察院法院受理案件大量增加的原因之一。但是,司法队伍还存在执法观念陈旧,执法防范讲话、作风冷漠甚至方式粗暴的问题,立案难、诉讼难的情况仍有发生。
“我们应既保证案件办得对,也要注重效率,让群众在参与诉讼的过程中,能感受到司法的公正。”他说。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索连生代表说,从高法、高检的工作报告中可以看出,两院受理的案件明显增多,任务十分繁重。在确保办案质量的同时,司法队伍必须跟上社会的变革步伐,才能够处理和解决各领域、地区、行业、阶层新出现的多样化的矛盾纠纷,例如劳动争议,物业纠纷,医患矛盾,产权纠纷等。
“像专利权、形象权、名誉权、著作权等纠纷都是近年来新出现的,有些是司法队伍不了解、不熟悉、不清楚、不适应的问题。”索连生说,“未来还很有可能出现安宁权、健康权、精神保护权等。”
他强调,随着近年来一批重要法律的制定、落实和实施,像物权法和劳动合同法,还有正在审议的食品安全法草案,恐怕在实践中会遇到新的问题。司法队伍必须做好准备,加快知识的更新。
此外,他还提出,我国律师行业长足发展、律师水平不断提高,法院的审判能力和检察院的公诉能力也面临新的挑战。
北京市海淀区民事审判第五庭庭长宋鱼水代表建议,司法系统应加大专业培训的力度,加强队伍的职业化管理,建立适合司法队伍成长特点的职业管理模式。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