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3月13日电(记者刘阳)今天上午10点,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委社会工委书记、市社会建设办公室主任宋贵伦将做客人民网,就北京市的社会建设等有关问题与网友交流。
主持人:咱们这次“两会”其实有很多民生方面的热点。
您比较关注是哪方面的问题?
宋贵伦:像就医问题、就学问题、住房问题、就业问题、交通问题,劳动保障问题等,都应当说是和老百姓密切相关的问题。有一些问题可能需要长远的解决、逐步的解决,有的问题可能比较迫切。
宋贵伦:在六大民生问题中,我个人比较关注是就业的问题。我觉得就业矛盾越来越突出,我从事宣传工作也好,现在管这个工作也好,我了解一些情况。特别是作为北京这么大的城市来说,大学生的就业、研究生的就业是一个很迫切、很难的问题。多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之下,我们“40、50”人员的再就业问题在全国是解决比较好的。但是还是有一些差距,需要努力。但是新的大学生、研究生毕业问题,矛盾越来越突出。
宋贵伦: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它的共性、普遍性的特点,也有特性的特点。从普通性来说,随着前几年扩招,大学生、研究生数量增加,全国的就业压力都比较大。因为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很多用人单位现代化了,用人也少了,一方面毕业的人多了,一方面用人的少了,这就造成就业的压力。我想这个问题恐怕要伴随整个现代化过程。
宋贵伦:从个性特点来说,北京和其他城市很不同,一个是北京高校是全国高校最多的,全国各地优秀的学子都上北京来上学,北京毕业生本身就比较多。由于北京是首都,经济、政治、文化比较发达,外籍到北京上学的也比较多,这样的话,就使我们的就业压力比外省要大得多。
宋贵伦:还有一个因素,我想,上海也是大城市,广州也是大城市,但是上海周边、广州周边,特别是上海周边,江浙一带很发达。江苏、浙江的一些毕业生可能未必非到上海去不可。北京则不同,北京周边都是比较欠发达的地方,至少没法和江浙一带比,没法和广州周围的发达地区比。这样的话,一些落后地区的大学生和研究生考到北京,就不愿意回去了;落后地区本身的大学研究生、毕业生,也希望到北京来就业。所以北京的就业压力很大。市委市政府想尽各种办法扩大就业,我们努力做好工作。
宋贵伦:去年在一次论坛上,我对大学生讲过一个故事。我毕业时,我的老师、我们现任的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许嘉璐老师给我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当年“文革”之前,他们毕业的有三个同学,以为毕业分的是最不好,中文系毕业一个分到体育学院,一个分到中医学院,一个是分到烹饪学院。结果我去了以后,专业很不对口,很苦恼。三中全会以后,恢复职称的时候,他们班第一批定教授的就是他们三个。因为上体育学院的时候,你不是体育特长,但是有中文的底子,研究中国的体育史。到了烹饪学院以后,他端勺子赶不上大师傅,但是他研究中国的烹饪历史。中医学院的研究中国医学历史,体育的研究体育历史,都有了成就,所以我想告诫我们的大学生和研究生,不要把期望值搞得太高。另外,你学的那些知识,真的到实践中去,我们是过来人,差得很远。大学里研究生学的是方法,要找一个完全对口的,除非你搞教学,你学中文,去当中文老师,其他的行业有广泛的空间,不要把自己的路子弄窄了。北京一方面好的就业找不到工作,另外一方面有好的工作还没有人去做。开阔一下思路,行行出状元,你可能在人比较少的地方、空缺的地方,去发挥、去奋斗可能会闯出一片天地,成才。
主持人:解决就业问题,很大一方面要调整大学生的心态。咱们从政策方面有哪些相关的措施?
宋贵伦:从整体上,我们还要尽量多提供一些就业的机会。另外北京市前两年推出了“村官”,吸引大学生到农村去任职、挂职和锻炼,很受欢迎,效果也很好。北京的农村现代化水平比较好,很多经营方式、生产方式已经是城市化、现代化了,农村也存在很多问题,大学生去了以后,无论是对扩大就业提高农村干部的素质很有帮助。
宋贵伦:现在我们从事社会建设工作,我们将来也会推出政策,吸引和动员我们的大学生和研究生,到社区去任职,到社区去挂挂职和锻炼,从基层做起来,我认为很有效果。一方面扩大就业;另外一方面提高我们基层工作者素质。
宋贵伦:另外一块对个人来说还有一段难得的经历,我认为大家都是从基层过来,在中央机关工作过,在市属单位呆过,我认为最受益是在基层,那是人生难得的财富,我希望我们的研究生和大学生毕业以后到基层去锻炼,从基层成长起来。当然我也不要求、也不强求,也不应该这样要求,每一个人在基层奉献一辈子,除非你自愿。到基层做起,不断成长,不断进步,我觉得那个起点,可能比你上一个很高的单位,忙忙碌碌,浮在水面。以基层为起点,我觉得更扎实、更长远。我认为更好。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