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华华
广东是我国第一经济大省,是什么原因支撑广东经济朝着又好又快的方向发展,增加的税收、增长的财富又将如何分配?记者专访了黄华华代表。
记者:广东经济总量1998年超过新加坡、2003年超过香港,2007年又超越台湾,“亚洲四小龙”中,广东已经超越了三小龙,广东发展如此之快,关键靠什么?
黄华华:一言以蔽之,坚持科学发展观给广东带来了实效。
在过去几年时间里,广东认真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精髓,加快产业调整的步伐,加快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党的十七大提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此次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作出强调和部署,对此广东省委号召全省人民继续解放思想,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得到了全省各界的广泛响应。
记者: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过程中,广东如何在“深入”上下功夫?
黄华华:如今,广东天变蓝了,水变清了,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长足发展。事实证明,科学发展观是破解发展难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重要法宝,广东应该做科学发展观的忠实实践者,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要努力挖掘进一步解放思想的空间,以改革开放初期“杀出一条血路”的气魄,闯出一条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路子。
记者:广东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带来财政税收的大幅度增加。人们非常关心,广东将怎样分配这笔财富?
黄华华:目前广东在想方设法增加民生方面的投入,一方面是因为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广东经济快速发展,让我们有能力在民生方面加大投入;另一方面公共财政本身就应该更多的倾向民生,这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具体要求。
记者:在改善民生方面,广东的目标是什么?
黄华华:广东希望能逐步建立统筹广东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让城乡各界都能平等、均衡地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和经济发展创造的财富。我们加大民生方面的投入是实实在在的。2008年广东省级财政预算收入31.41%将用于改善民生和公共服务;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和就业等方面的财政投入增长都在30%以上;保证新增财力的60%以上将用于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同时进一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面,被征地农民、无医保保障的城镇居民、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华侨农场职工等各类群体的社保问题,将安排财政资金分批加以解决。
(本报记者李刚)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