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环境保护局局长张全时,他正在忙碌着准备《加快我国流域环境防治立法》的建议,建议国家对流域内水资源建立起“共同防治生态补偿”的机制。记者只问了两个问题。
记者:上海目前吸引了国内数量最多的跨国公司区域总部和区域研发中心所在地。
在引进外资时,环保标准和国内企业是否保持一致?另外,国内的有些环保标准低于国际上的最高标准,您如何看待跨国公司“入乡随俗”,不追求达到最高标准,而是仅仅以不违反中国的低标准为目的做法?
张全:上海是个开放的城市,要成为亚洲重要的一个经济中心,必须在经济上有一定的增长速度。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会产生环保问题,比如说排放、污染等等,我们会严密监视。上海的一个优势在于:到上海来落户的工厂不太多,跨国公司的区域总部、研发中心等则比较扎堆。这些公司对环保还是非常重视的,因为有一个公司形象的问题。至于有些跨国公司,明明在该公司的母国,或者在发达国家已经能做到高标准的环保水平,在中国只是追求实现低标准,我们也有观察到的。我国的部分环境标准比较低,这些公司的做法并不违法,我们对企业一视同仁,实行国民待遇,没有办法更多地指责他们。我们要做的:一是修订和提供我国的环保标准。二是从道德、舆论和市场导向上加以引导。
记者:地方政府对经济增长有迫切需求,环保部门的令箭或提醒,常常被更强的呼声所掩盖。官员由地方任命的地方环保机构或者保持沉默,或者“协助”通过有关环境测评。您怎么看待这问题?
张全:我想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两手抓,早已成为上海市的共识。另外刚才你说的环评机构和政府部门互相“默契”,或者干脆说“互相勾结”的现象,我想这个问题上海市是处理得比较好的,上海市的政府机构改革可以说已先行一步,政企分得比较开。如果环评机构和政府部门相勾结的,我们欢迎发现一个举报一个,举报一个我们处理一个。我们会给这些环评机构两次机会,先批评警告,第三次发现就给予除名,取消环评资质。准备到上海来落户的企业,自己找有资质环评机构做环评,政府机构不予推荐,这样可保障环评的独立性,保障结果科学和公正。
(责任编辑:郭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