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经济起飞靠的是发达的基础和职业教育,而不是多么普及的高等教育、贵族教育。教育重点应放在农村最基层,放在边远贫困地区,因为这才是中国最痛苦、最需要支持和鼓励的地区。———林金芳
林金芳
最近,宁夏累计将投入17亿元先后实施“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设立专门的学校,由政府出资,对中国最贫困地区之一———西海固地区学生免收学费、住宿费,并为每位农村户口学生提供一年1000元生活补助。
据报道,总体招生规模将达2.1万人。(3月16日新华社)
这个报道的题为《教育公平:深入中国最贫困地区》。“教育公平”的含义、内容无疑是复杂而多重的,即包括考试公平、录取公平,也包括不歧视、不偏狭原则等等,但教育公平的首要条件在于财政公平,在于教育资源分配的平等与公正。
理论上,在中国,教育差距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校际差距,另一个是城乡差距。从国情来看,当代教育差距的本质,显然是城乡之间特别是发达城市与贫困山区之间的教育差距。
在上世纪80年代的教育改革中,国家农村义务教育的重担被放到了最基层的政府,中央及省一级政府的财政主要负责高等教育的发展。这虽然明确了中央与地方的职责、权限和义务,却也造成了城市教育、大学教育与乡村教育、基础教育经费的悬殊差距。在沿海富裕的省市,这种体制影响可能不大,但在中西部以及一些偏远的贫困地区,县乡财政本来就入不敷出,这样的拨款体制,无疑是在“丢包袱”。如今,城市学校已经提前进入信息化,可一些贫困地区,不要说学校建设,就连基本的教师工资都不能保证。信息时代把原本就落后的乡村教育,再一次向后抛得比历史上任何时候的距离更远。
教育财政患“寡”,但却更患“不均”。历史经验也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经济起飞和崛起,有待于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而这,靠的是发达的基础和职业教育,而不是多么普及的高等教育,多么理想的贵族教育。一个名叫王守奇的乡村教师曾说过一句发人深省的话:“国家应该把教育工作的重点放在农村最基层,放在边远贫困地区,因为这才是中国最痛苦、最需要支持、鼓励和安慰的地区。”
(责任编辑:王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