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渤海经济圈:舞动中国第三极
■徐伟
上个世纪末,珠三角和长三角相继崛起,分别成为引领中国经济的第一极和第二极。中国东部南部经济发展迅猛,但北部却没有动静。新世纪来临,环渤海经济圈浮出水面,成为中国北方经济发展的“引擎”,被经济学家誉为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引领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极”。
中国北部经济的领头雁
环渤海经济圈连接东北、华北和华东,狭义上指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山东“三省二市”,广义上延伸到山西和内蒙古中部地区;总面积112万平方公里,占中国国土的12%;人口2.6亿,占中国总人口的20%,是中国港口区、工业区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
环渤海圈特殊的地缘优势不仅为区域经济发展,承接国内经济增长的重心北移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和条件,而且具有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独特优势。环渤海经济圈位于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地带,与亚洲的两大发达国家韩日咫尺相望。当前日本、韩国均在重点开发与中国邻近的西海岸地区。中、日、韩三国各自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使三国的相近城市在经济上存在着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交叉的依存关系。因此可以预见,今后中、日、韩之间在环渤海区域的经济合作将呈加速趋势。
环渤海经济圈是我国经济由东向西扩散、由南向北梯次推移的过渡板块,在我国参与全球经济协作及促进南北协调发展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它的迅速崛起,对中西部乃至全国的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党的十四大报告中将这一地区列为全国开放开发的重点区域之一,国家有关部门对其进行了单独的区域规划,其意图就是努力把环渤海经济圈打造成为中国北部经济的领头雁。
环渤海经济圈蓄势待发
历史上环渤海地区就是我国经济发达的地区之一。经过20多年的增长积淀,环渤海地区已经拥有了快速发展的优良平台。
首先,环渤海地区已经构建现代综合交通体系,海陆空交通发达便捷。环渤海地区是中国交通网络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形成了以港口为中心、陆海空为一体的立体交通网络,成为沟通东北、西北、华北和进入国际市场的重要通道。环渤海地区的60多个港口,构成了中国最为密集的港口群;沿海和冀中南地区形成环京津一小时快速铁路客运交通圈;首都国际机场和天津滨海国际机场联合,率先实现了中国民航跨区域的机场整合;北起山海关、南至山东烟台的环渤海经济圈铁路大动脉正在加紧建设。
其次,随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战略的实施,环渤海地区的资源优势和重化工优势逐渐显现。依托原有的工业基础,环渤海地区不仅保持了钢铁、原油、原盐等资源依托型产品优势,同时新兴的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也发展迅猛。目前环渤海地区已成为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之后我国第三个大规模区域制造中心。
第三,环渤海地区科技实力雄厚,在未来创新发展中潜力巨大。环渤海地区是中国科技力量最强大的地区,京津两市的科技人员数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在党的“十七大”提出科技创新的发展战略和各级政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努力下,京津地区雄厚的科研实力正在释放。
第四,近年来,国际资本逐步向中国北部转移,外资进入环渤海区域的步伐明显加快。目前全球80多家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研发机构40%以上在北京,而天津有全球500强企业设立的200余家生产企业,大连的外商投资企业也是一流的。外资带来的重大影响,将加速激活环渤海经济圈老工业基地的能量,提升传统产业并同时形成新兴产业。
第五,北京奥运这一超级引擎正在为环渤海经济圈注入强大发展动力。环渤海区域内,北京作为奥运会主办城市,青岛、天津、沈阳、秦皇岛作为奥运会举办城市,将为周边地区带来大量的旅游收入和无限商机。专家分析,奥运会从筹备至举办期间,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拉动每年在0.3%左右。奥运经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后续影响将会持续10年-15年。
环渤海经济圈是中国北部最具生机和活力的经济区域,目前经济总量占全国的近三成。在国际经济中心不断向亚太地区转移的大趋势下,环渤海经济圈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2008年环渤海经济圈再次发力
目前环渤海地区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2008年将是聚集发展能量、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一年。
河北省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就确定和实施了“环京津环渤海开放带动战略”,积极开放市场,主动接受辐射。2008年将进一步推动沿海发展战略,以唐山曹妃甸新区为龙头推进沿海经济带建设,统筹港口、产业、物流、城镇发展,加强与区域内各方经济、科技、教育、市场等全方位合作。
2008年,天津坚持全面开放战略,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相互促进,抓住滨海新区开发建设的机遇,发展与周边省市的合作。
山东立足海岸港口多、陆地交通方便等优势,为区内各省市提供快捷、便利的对外开放通道,同时发挥沿海优势,通过加快山东半岛城市群和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促进与环渤海地区省市的共同发展。
辽宁将以大窑湾保税港区为核心,加快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打造环渤海经济圈的空中出海通道。
2008年,山西、内蒙古将致力于发展以煤炭、电力为重点的能源工业,缓解国家和环渤海地区的能源、原材料“瓶颈”制约。作为环渤海地区惟一与俄罗斯、蒙古国接壤的省份,内蒙古还将着力打造环渤海向北开放的大通道。
北京作为环渤海经济圈的龙头,2008年将加速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增强中心城市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依托独特的地缘、交通、人文、科技、资源、产业等优势,环渤海经济圈通过资源互补、优势整合,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影响力与日俱增。
纵观目前的环渤海圈,还有一些制约发展的瓶颈存在:一是核心城市的带动作用不强;二是产业结构依然趋同;三是区域间要素流动不畅;四是区域市场壁垒依旧。环渤海地区能不能成为推动全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有力引擎,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这些地区能不能形成分工合理的发展格局。破解上述瓶颈之后,环渤海经济圈必将形成充满商机的大市场,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劲“第三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