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釉陶鸱吻 |
出土鸱吻的通道 |
广东南越国遗址出土千年鸱吻
广州中山四路南越国宫署遗址考古挖掘又有重大发现。日前,在原儿童公园北面的考古现场出土了一件高达一米、金光闪闪的建筑构件——鸱吻(又称“脊吻”,即殿阁类建筑屋顶上的特有装饰物)。据初步考证,此物件是广东迄今考古出土文物中年代最久远、规模最大、保存较为完好的鸱吻,它比我国最大、现存于山西大同华严寺的辽代鸱吻还要早100年。
本报讯 (记者张顺美、廖靖文 通讯员灶新、锁强、志刚摄影报道)昨日,记者来到南越国宫署遗址,见到这件有1000多年历史的黄釉陶鸱吻。
它,惊艳出土 深挖两米浑然现身
“当时我们正在南越国宫署遗址规划出来的南汉国遗址进行常规的考古挖掘,挖到2米深的地方,在一堆废弃堆积中露出了黄色釉面的物件,再仔细深挖下去,竟出现一件庞大的兽件,规模宏大,我们都判断这是一件重大考古发现。”南越王宫署博物馆筹建处考古研究部李主任说起发现文物的经过仍然十分兴奋。
据李主任介绍,这件文物是在南汉国两座大型宫殿台基之间的废弃堆积中发现的,是南汉国宫殿使用的鸱吻。当时出土的兽件里面充满了泥土,考古人员小心翼翼地把其中的泥土清空,而且要四人合力才能把它抬起。连日来,考古人员对它进行泥土清理、拼接、复原等处理,整个鸱吻残件便日益清晰了。经过丈量,该文物高约一米,宽约八十厘米,重达六七十斤,釉色均匀带有光泽。“此前在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的文物最大只有四五十厘米,这么大规模的出土文物还是第一次。”李主任说。
记者看到,这件出土的鸱吻残件全身刻鱼鳞纹,背部刻羽翼,龙爪凤尾,身下刻云气纹,头部残缺。但仍可以判断它是一个瑞兽的建筑构件,并且延续了唐代鸱吻的敦实风格,线条流畅。
实在价值不菲 留存至今是个奇迹
李主任说,“这是目前广东考古发现年代最早的釉陶雕塑鸱吻,比陈氏书院(陈家祠)屋顶上的石湾釉陶鸱吻要早950年,比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山西华严寺大殿琉璃鸱吻还要早近100年,可以说,它是广东石湾釉陶雕塑鸱吻的鼻祖。”
“广州的天气潮湿,一般陶制的文物难以保存,这么精美的大型鸱吻保存下来真是一个奇迹。”根据测试,考古人员判断该鸱吻烤制的温度超过1000摄氏度,工艺高超,经历火烧和千年的风风雨雨依然保持原有的风貌。考古人员分析,根据当时的工艺水平,这件文物应该是当时经过手工捏制然后放进窑里烧制而成。另外,参照故宫宫殿的用途设置,再结合鸱吻的规模和样式,极有可能是南汉王的寝宫或皇后的宫殿上的装饰品。
窥一斑见全豹 宫殿奢华非能想象
自1995年以来,在中山四路忠佑大街西侧的市长途电话局、原市文化局大院和原儿童公园以及中山四路原致美斋等地,均发现有南汉国时期的大型宫殿、廊庑、走道、水井和八角形塔等建筑遗迹,结合这次出土的黄釉脊吻,以及之前出土的雕有16狮大型柱础石等,可知当时南汉国宫殿建筑的规模极其宏伟、华丽。
考古专家介绍,虽然南汉国王朝仅存在55年,历经四主,但宫署大规模修缮建设就达三四次之多,极尽奢侈。
记者在出土鸱吻的宫殿遗址所见,南北纵深三进,近15米,东西宽达30多米。考古专家带领记者踏上铺满青石砖的长廊,只见这条长廊南北向贯穿整个宫署遗址,北达广州大厦边,南面边界跨过中山路南侧,长达200米。可以想象当时宫殿的不凡气派。
鸱吻是何物?
也许很多读者不知鸱吻是何物,但相信不少人在参观陈家祠时都见过屋脊上一对高高翘起、状如鱼类的吉祥瑞兽,这就是晚清时期的“脊吻”。
据介绍,脊吻又名鸱吻、鸱尾、正吻等,是中国古代大型建筑屋顶正脊两端的特有装饰,用来表示这类建筑的重要地位,有辟除火灾之意。据记载,我国现存最大的鸱尾高达一丈多,雄踞屋顶最高处,气势雄伟,除了宫殿之外,各州的衙署正门及城门楼页可以用鸱尾,它的高度与房屋的性质、大小有关。
古代的建筑物正脊两端设鸱尾、兽头或吻,正吻为正脊的脊饰,最早见于汉代石 阙、石祠及明器上。至南北朝以后,被鸱尾所取代,宋元时期又出现鸱吻,同时又出现龙吻。明以后多用龙吻,改叫大吻。民间建筑的吻、兽花样极多,有鲜明的地方风格。
鸱吻的形态
唐代以前多用鸱尾,为内弯形的鱼尾状,并附有鳍;
宋代鸱尾、兽头并用,但鸱尾已出现吞脊龙首,并减去鳍;
明清改鸱尾为吞脊吻,吻尾外弯,仍保留兽头。
南越国宫署——东方“庞贝城”·发掘记忆
南越国宫署遗址面积共15万平方米,东起仓边路,西至广大路,南起中山路,北至越华路,被考古专家称为东方的“庞贝”古城。
1984年发现南越国御花苑的一个大型的石构蓄水池,约4000平方米,当时只挖了400平方米;1995年和1997年在基建工程中,分别发现了南越国时期的大型石构水池和南越国王宫御苑;1997年发现宫署御花苑的全石构曲流石渠;2005年挖出了一批西汉木简;2007年5月挖掘出千年历史的南汉城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