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昌新城
长江三峡地区惟一保存完整的古城——大昌古镇复建工程本月全面完工。这位有着近两千年历史的三峡库区老“移民”完成了长达三年的搬迁之旅。
整体挪窝35处建筑
素有袖珍古城之称的大昌是三峡地区惟一保存完整的古城,古城墙基清晰可辨,东西南门尚存。城内石板铺地,屋宇翘角飞檐,精巧别致,古风浓郁,呈现明清建筑特色,长江支流大宁河宛如带状穿流其间。
古城占地约10公顷,东西长300余米,南北长不到200米,是一座“一灯照全城,四门能通话,堂上打板子,户户能听见”的袖珍小城。
因其地处三峡库区156米蓄水线之下,重庆文物部门于2005年启动了原样搬迁、保存大昌古镇的庞大计划。古镇按原貌复建。巫山大昌镇文化站站长李几堂称,古镇中原存古建筑48处,但是保存完好的只有35处,计划进行整体搬迁的只有35处建筑,其余13处不能整体搬迁的,拆除后,作为修复材料使用。
五处建筑定位新镇
小镇只有两条主要街道。镇里有37幢翘角飞檐的明清古民居建筑,有完整的古城墙。房屋大都是明末清初时建的。古镇复原后,保持原来的“丁”字街布局,东西街长200米,南北街长150米,占地74.8亩。
古镇的格局如何在复建中保持原貌?李几堂称,这次古镇搬迁是“原貌整体复建”,搬迁过程中,他们用东门、南门、西门、温家大院、丁字街口这5处重点建筑来定位,确保搬迁后的古镇仍旧保持原有的街道布局和空间视角。
据介绍,大昌古镇复建工程投资3000万元、历时3年完工。如今,古镇的每块砖、瓦和梁栋按原样复建在离古镇原址五公里外的新址上,在世界古民居保护史上创下了一个古镇整体搬迁的奇迹。
周边地形保持旧貌
大昌镇位于长江支流的大宁河小平原,因是军事要塞并兼有航运之利,于晋太康元年(280年)设泰昌县而建城。文物工作者在大昌镇新址的选择上,有意识地保留了旧地特点。据称,新址溯大宁河而上,离旧址约5公里。搬迁后的古镇仍会利用地形地貌来巧妙布局,使大宁河穿流城旁,将小巧的古城与美丽的大宁河融为一体,形成一个独特的地理环境。
该县巫峡神女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健称,大昌古镇复建已经恢复原来的风貌,年接待游客能力可达20万人。当地将把大昌古镇和周边打造成著名的旅游景点和休闲之地,促进移民就业和经济发展。
(综合中国新闻网、《华商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