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雪垠先生笔下的崇祯,一出场就不是一个昏庸之君、荒淫之徒的形象。他的祖父和哥哥做皇帝时,都是整年不上朝,不看群臣奏章,把一切国家大事交给亲信的太监去处理。到了他继承大统,力矫此弊,事必躬亲。经常在三更半夜才睡觉甚至有时通宵不眠。实在疲倦时,也只稍微休息一下,仍旧挣扎精神,亲自评阅文书,亲自拟旨。对朝廷上大小事情,他从不敢懈怠,甚至他在评阅文书后,不仅写清名字,连时间也具体注明。他登基后,极想做一个“英明之君”、“中兴之王”,把明朝从危机衰败之中挽救出来。
所以在某些方面他表现得很果断、很坚决。登基后不久,他就发现大权旁落,太监专政,不杀魏忠贤,就不能够在朝廷上扶正压邪,秉公办事。魏忠贤封为“九千岁”!在宫内和朝野权势大,根子深。崇祯深知动他不易,搞不好就可能有翻船危险。他既讲策略,又十分坚决,对魏忠贤和他的亲信党羽,杀一批,赶走一批,彻底清除。表现得很有魄力,一点也不手软,朝廷因此面貌大变。在清兵入侵时,他寝食不安,当清兵占领卢沟桥和拱极城的时候,他一连三个晚上,都登上煤山,向南郊望去,看见到处是焚烧村镇的大火,他忧心如焚,连吃饭都没有滋味了。他全力围剿农民起义军,也曾一度很有成效,使农民起义军处于低潮,甚至陷于绝境,使明朝大大地缓了一口气,又延续了十多年。
姚雪垠不仅描写了崇祯忧心国事、苦撑危局、事必躬亲、励精图治的一面;同时又描写了他沽名、诿过、轻信、多疑、善变、专断、暴躁、狠毒、残酷的一面。崇祯登基后,重用宦官,猜忌大臣,对包括首辅薛国观这样的重臣,他都派密探暗中监视。对卢象升、孙传庭、洪承畴这样统领大军的重臣他也派心腹太监充当监军的角色。对朝廷中的大臣,更是说抓就抓,说打就打,说杀就杀。结果,朝臣中没人敢和他说真话,人人都迎合他,奉承他,他处处受蒙蔽,还自以为明察一切。在李自成率大军开始东征后,他又反反复复,优柔寡断,最终失去有利时机,最后崇祯和他的明王朝土崩瓦解。
崇祯死后,明朝的臣民怀念他、同情他,就连李自成也说他“不是一位淫乱昏朽的皇帝”。姚老说:“明朝灭亡是必然的,但也不是绝对的,历史的发展有它的多变性,处理好了也可以推迟灭亡。但崇祯的性格和他所处的环境,使他走上了亡国之路。这样就要在小说里把这种必然性和偶然性、复杂性和多变性写出来,不能把崇祯的死,明朝的亡,写得简单潦草,冷冷清清,要写得翔实细腻,起伏变化都要惊心动魄,甚至有几分壮烈,几分悲壮,让人有点透不过气来的感觉。”崇祯皇帝之死,是这部历史小说的高峰,也是关系这部历史小说的艺术水准高低成败最最关键的章节。可以说,姚老对崇祯皇帝的塑造,是他下功夫最大,花精力最多的一个人物。正如他在《李自成》序言中所说:“我要努力地将崇祯写成一个生活着的人,而且是他这个人,并不是别的人,不是一般的人,也不是一般亡国之君。”
《李自成》是以李自成为代表的农民起义军为主线,崇祯和他的明王朝、满洲清朝的皇太极和多尔衮都是副线,全书三百多万字。而现在在《李自成》一书基础上整理出版的《崇祯皇帝》,则是以崇祯皇帝和他的文武大臣的活动为主线,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和多尔衮的清军为副线,全书只有八十多万字。这一主一副的变化,更凸现了姚雪垠不寻常的学识水平和艺术修养。
姚雪垠先生是位学者型的作家,他不仅掌握丰富的史实史料,而且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有自己的分析和见解。因为工作关系,我曾多次参加媒体和学者围绕崇祯皇帝的塑造对姚雪垠的专访。通过姚老声情并茂的讲述,我感到姚老在史实史料的掌握上、在史实和文学的有机融合上不仅是成功的,而且是充满创造性的。我们都能够想到,要塑造好崇祯皇帝的形象,不仅仅是要写好一个崇祯皇帝本人的形象,而要完成这个形象的塑造,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首先要写好宫廷生活,包括皇帝生活、皇后生活、皇妃生活、宫女生活、太监生活等等。还要写好朝廷生活,包括朝廷上皇帝与大臣的生活,朝廷下大臣和大臣们之间的生活。还要写好明朝和李自成、张献忠之间发生的战争生活,不仅要写战争的本身,还要写出战争的环境、气氛、双方如何斗智斗力,以及各种各样的战争场面,不能雷同。除此以外,还要非常熟悉皇城内的环境格局,大小宫殿的位置,行进的路线,封建的礼仪、服饰、摆设、习俗、典章、制度,以及吃的、喝的、用的各种器皿的式样和使用方法等等,这样才能写得真实正确、详尽生动。
而这些复杂而曲折、丰富而深刻的历史故事和多彩的生活画面,恰恰是《崇祯皇帝》一书中最有看头的地方。姚老的高明之处,就是在创作上从不是一览无余,一步到位,而是让读者在感慨、感叹、惋惜之中,完成自己回味不尽的艺术享受。所以读者看过《崇祯皇帝》之后,深有体会地说:有看头,有想头,有说头,有嚼头;还有的读者概括三点:开眼界,长见识,受启示。
王维玲
《崇祯皇帝》
姚雪垠著
华艺出版社
2007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