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社会要闻 > 世态万象

80后“新京漂”难堪重负 终日劳碌无力思考未来

媒体封面
媒体封面

  80后 市场经济下的蛋

  □ 《记者观察·民声》主笔 汪洋

  “80后”一代正处在中国社会转型大背景下,可以说呱呱坠地始就遭遇了市场经济的疾风骤雨。他们记事的时候,中国已经进入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阶段,因此他们注定要承受中国经济转型带来的剧烈阵痛。

  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衣食无忧,他们成长于一个相对单纯的空间,然而他们在毕业就意味着失业的现实中,不得不在生存与竞争的双重压力下寻找发展空间。

因此他们必然活得比父辈们累,活得孤独。

  他们离经叛道,但遵守游戏规则;他们崇尚自由,但不排除合作;他们追逐财富,但讲究取之有道。他们北漂,缘于有梦。一个个奋斗的梦,有梦就有希望。他们离开家庭温暖,走出熟悉的环境,背井离乡,只身闯荡京城,陷入集体无意识的漂流动荡之中。他们哭过,消沉过,动摇过,但他们从来没有后悔过。他们用自身的行为打破了中国传统小农经济超稳定的结构。

  我认识的一位记者,离开省城来到京城,住地下室,在未找到工作时,身无半文,曾经三天未吃过一顿饭,被逼到山穷水尽的地步。他可以找同学借,或者让家里寄钱,但他没有这样做,他硬挺了过来。他清楚放弃就意味着失败,他明白大都市的机遇和发展远远大于中小城市,他绝不是来北京混吃混喝的外省人。

  鲁迅在小说《伤逝》里面曾说:一要生存,二要发展。生存与发展两个不同数量级阶段,生存是基础,发展是动力。在这组“80后”的文章里面,主人公都是实实在在,活生生的小人物,面临生活压力,不抱怨,不放弃,乐观向上,默默前行。上班要挤三个小时公交车地铁,生活成本高,生活压力空前,睡眠严重不足,冬天的小屋没有暖气,甚至没有钱吃饭,且放弃优越的没有任何压力的小城市生活,放弃国外丰厚的待遇,他们中一个人说得好:“人不应该总是埋怨客观环境,在大城市,只要你拼了,就能出成绩,这个城市就承认你,越得到承认,你的心态就越平和,就越出成绩,这是一个良性循环。”代表他们的心声。

  纵观历史,大清朝湖广填四川,带来盆地的空前繁荣;百年前山东热河的汉民闯关东,无意间成为传播内地文化的使者,造就了东北地区的人丁兴旺。如今,80后外乡人独闯北京,也烙上这个时代的印记。比之祖先,他们的行为是主动而非被动,这是“80后”鲜明的特质:张扬个性,崇尚自由,务实求发展,看重结果但不排除追求过程中痛并快乐的喜悦。

  以前为理想,现在为梦想。理想可望而不可求,梦想则可随时变成现实。他们比父辈更注重实际。他们没有父辈解放全人类的理想担当,也很少有父辈那种高昂的英雄主义情结,甚至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连保尔·柯察金这样的钢铁楷模也不知道。他们缺少上世纪七十年代“存在即合理”的事功色彩,以及叩问人生道路在哪里的迷茫。他们不追求崇高与伟大,不抱怨现实,甚至没有惊天地泣鬼神的豪言壮语,他们务实,平和,很在乎个人价值。他们不太看重他利,更看重己利。首先是活着,然后才是奋斗,他们衡量道德价值的标准不是荣誉、崇高、理想,而是财富、积累、成功,他们已经蜕化为彻头彻尾的市场化的“经济动物”。

  如果说欧洲19世纪中叶“城外人”纷纷涌向巴黎、伦敦,向往浮华的都市生活,追求享乐,上世纪初美国西部淘金热展现的是新大陆西部拓殖的冒险主义精神,而今中国“80后”这个庞大的新生代,集多重性格组合于一身:力求稳定,又不甘于寂寞,义无反顾追求冒险,又谨小慎微患得患失,既儿女情长小资情调,又寻找刺激江湖豪气。“漂一族”、“希望一代”、“垮掉的一代”、“网络一代”、“孤独一代”、“自私一代”??很难用一句话准确概括这个群体的基本特征。但万变不离其宗,个人奋斗、我行我素、追求成功的基本价值的信念始终不变。以至于我们不得不校正一贯的价值评判标准,不得不换种思维,摒弃传统道德观,制定新的衡量体系。

  “80后”是个不新,但依然非常有意思的命题。他们是冉冉崛起的一代,正在成为中国“人才蓝筹股”。 今年不少“80后”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佐证他们步入主流社会的时间不远了。

  关注“80后”,就必须关注他们活着然后奋斗的生存轨迹,接受他们正在成熟的事实,他们是典型的市场经济下的蛋。

  在大城市,只要你拼了,就能出成绩,这个城市就承认你,越得到承认,你的心态就越平和,就越出成绩,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80后”的北京时间

  □ 《记者观察·民声》记者 吴佳男

  农历正月十五清晨,天还没完全亮,住在北京回龙观华龙苑北里2号楼的小K被手机闹铃叫醒,他迷迷糊糊地起床,在洗手间里胡乱地洗了一把脸,扯过衣服,拎过包,锁上门,“蹬蹬蹬”地跑下楼。

  楼下,马路边上,已有不少和他一样,睡眼惺忪,身体打晃的年轻人等在公交站点了。大家的目的地一样:挤371路到霍营,再转城铁13号线到市区上班。

  小K向自己住的那栋楼望:那些格子一样的窗口内,几乎都亮起了灯。

  他苦笑一下,回龙观,名副其实的“睡城”:住户几乎都是上班族,清早去上班,晚上七、八点才回,白天里,整个小区人气严重不足。

  到了城铁站,车很快来了,人潮“哗”地一下涌进车厢,瞬间填满了所有缝隙。车子发动,早晨第一缕阳光射进来。

  公交地铁交响乐

  据《北京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63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2万。其中,外来人口419.7万人,增加36.3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25.7%。这些人中,专科以上学历的,约占10%。

  阿花便是那10%群体中的一员,“漂龄”一年。和小K要倒13、2、1号三次地铁上班不同,阿花要幸运一点,因为只坐一趟公交,之后再坐2号线,三站即达。但即使这样,阿花也不敢大意。

  每天一大早,“300快”公交车一到站,原本排成长龙的队伍瞬间变得臃肿不堪。阿花和别人一样,争先恐后抢占有利地形向上挤。平时阿花能拼过别人,而这一次,不知是不是没吃早餐的缘故,她失败了。车门关上,超负荷的公交车“哼哼”着向下一站驶去。

  阿花很郁闷,因为这次失败,意味着迟到,意味着当月的奖金被扣除。

  终于挤上地铁。站在靠门的一个座位前面,阿花死死地抓住吊环,用后背抵挡着一波又一波的冲击。座位上的那个女孩和阿花的打扮差不多,此刻正抱着臂膀,低着头小睡,车子晃动,或者到站时,她会微微抬起头,把眼睛撑开一条缝,之后马上又闭上。在她头顶的车体墙壁上,一则房地产广告里写着:“不管未来怎样,先弄套房再说”。

  车厢里更多的人,看报纸的看报纸,看车体电视的看电视,看表的看表,无一例外的,面无表情。车载电视上,正介绍着某个奥运项目,同时底下跳出“距离北京2008奥运会还有15*天”之类的字样。

  相对于阿花,来北京3年的小K上下班行程很艰难。

  每天早上7点半左右,13号线到达西直门站,小K费力地从车厢里挤出来,又随着如潮的人流换乘2号地铁。这个换乘站比较特殊,换乘要走两段,一段地上,一段地下。地上这段,专门设置的几道栅栏人为地控制了高峰期的人流。“高峰时段,在这儿要多耗费10多分钟,人挨着人,设计得太差劲了,怎么就不能连在一块儿?真是烦透了。”小K说。

  8点45分,小K终于走出地铁,再步行10分钟,走进办公室,开始一天的工作。

  迷茫中的曙光

  巨大的北京,拥有着巨大数量的人口,每一天,这些流动人口在检验着这个城市的消化系统。每日近1千万的出行人员,对于只拥有3万余辆运营车辆、800多条公交线路,以及114公里地铁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来说,无论如何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一旦发生天灾,或者交通事故,城市的某个点上,瞬间就可能瘫痪。

  工作在西单,住在知春路的成都女孩落落来京前就被北京的朋友告之:每次出门,必须预算出两个小时,或者更多。

  “在老家,每天走着上班才只半个小时,现在这种强烈的反差,让我要发疯。”落落坦承:每天3个多小时的上、下班行程,消耗了她太多的能量和激情。

  “休闲时间一直那么少,每周末想找人聚聚,就得上网查地图,还不一定走对,于是什么心思都没了。即使决定去,那也意味着早上起床后就开始筹备,之后,和正常下班差不多晚才能回家。”

  休息日,落落也要计划一下:周六上午睡个懒觉,补充睡眠;下午,整理房间,洗衣服。周日,出去购物,晚上做顿比较丰盛的饭吃。之后,早早睡下,以便于第二天能有精神上班。

  “在地铁里,你已经很难分清哪些是白领,哪些是学生,或者别的什么身份的人。有些人早上还很光鲜,晚上就委靡得不成样子。”来京近4年的小诺说他能惟一能感知的,就是所有人的内心都很焦躁。他对这个城市里和他相似的人做出了一个基本的描述:地铁里苍白疲倦的脸、小饭馆里扎堆吃午餐的三五同事,花几百元甚至上千元与人一起合租房子,去折扣店买反季服装。

  “在北京,最折磨人的是租房。4年里,我换了七、八个地方住,王府井边上,三里屯附近,传媒大学那儿,南三环到西三环,我都呆过。几年间交给搬家公司的钱都有二、三千了。”小诺说。

  “很幸运的是情况好了点儿”,去年11月份,小诺终于在苹果园附近买了一个“小两居”,为此,他每月要交出工资的三分之二:按揭、物业、水电煤气。

  虽说算是安定了,但每天中午,小诺还是要在中午11点半左右,从中关村“长远天地”的某个单元门里出来,在街边买一份5块钱的盒饭,之后拿到楼上吃。“有人担心不干净,但我暂时管不了那么多了,何况还给一个水果呢。”他露出憨憨的一笑。

  和小诺相比,半年前辞掉哈尔滨的工作,带着各种证件来京的小郑坚信“在北京可以找到梦想”,但现在不说工作,仅这种“紧张的,高强度的,虚耗掉太多的”生活节奏就让他感觉到了迷茫。

  等待这个城市的包容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张远帆认为,随着高校扩招后第二、三批大学生“下线”,“新京漂”规模空前扩大,竞争更为激烈。同时,近一两年,在物价上涨,奥运临近等因素的推动下,80后“新京漂”正遭遇拐点。

  《民声》记者采访过程中了解到的信息似乎印证了张教授的观点。许多采访对象表示,来北京前,很自信,坚信“脑袋里有东西”,就不怕找不到工作。但来到北京后,他们发现想像和现实果然有距离。

  晓辉是北京东城区某医院的一名护士。本来,以她的学历和能力,可以在家乡的中上等医院里做一名医师。“事实上,我们这儿比社区医院级别高不了多少,可我只能当护士,而且,人家在编,我是聘用。”晓辉表示她能理解院方“医师本地化对医院有好处”的说法,毕竟,此类医院的绝大多数病人是“北京土著”,“但什么事情都不是绝对的,我认为,医生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和晓辉相比,2004年底从辽宁锦州来京,在外企工作的小丽不用担心“地方保护主义”,但她比较在意户口问题,因为男友刚来北京,还只是一家图片社的临时工,他们至少要有一个人弄到户口才可以考虑在京结婚的事情。起初,聘用单位答应给小丽办理北京市户口,但种种原因,户口未能办成。

  一开始,她的情绪没受到影响,因为她很早就拿到了北京市“绿卡”(北京市工作居住证)。按规定,持“绿卡”满3年、符合条件的,可申请办理人才引进手续。

  但现在,过去3年半了,小丽着急了。08年春节后她就一直在跑各相关机关,到现在为止,还不见有着落的迹象。

  今年2月22日起,北京警方开始在全市大规模检查暂住证,要求所有符合条件的外地来京人员必须办理暂住证。

  听到这个消息后,住在海淀黄庄北的小敏有点着急了。来京几年,每次遇到有来查暂住证的,她总是东躲西藏。“说实话,真不愿意办,那个证看着就别扭。但这次,办也就办了,为了奥运,查得肯定很严。”

  在《民声》记者的采访过程中,许多人表示,现在看来,当初来京时定下的弄到户口、买房、买车的目标,不知不觉远了。

  “先把工作稳定住再说吧。别的,养老、结婚、养孩子,都没敢多想呢。”

  “城市还未包容他们。股市、房市、教育、医疗,甚至利率,每一种被圈定的市场之手都来剥他们一层皮。他们的生活节奏依然飞快,更多了紧张和压力,他们对未来已经没有了从容和预期。地位,也能说是高级打工仔而已。”著名学者余世存这样评价他眼中的这拨80后“外乡人”。

  为“北京土著”而奋斗

  据某机构调查结果显示,2003年,北京市全部流动人口对本市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率约27.96%。“从数据上可以看出,流动人口对北京的贡献不可小视。”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一位前官员说,“随着近几年北京外来流动人口的增加,这种贡献有增无减。”

  相对于小K和落落的悲观情绪,来京一年,同样属于上面提到的“外来流动人口”,在某视频网站迅速做到后台总监职务的刘冰却很理性,“人不应该总是埋怨客观环境,在大城市,只要你拼了,就能出成绩,这个城市就承认你,越得到承认,你的心态就越平和,就越出成绩,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刘冰的同事,从小在北京西城区长大的小蔡表示,“前两年,有的老北京人确实戴着有色眼镜,但近两年,情况好多了。活得有劲儿,有成绩的外来人员,北京人就很佩服。”

  刘冰是个摄影爱好者,尤其喜欢在地铁里拍照,去年夏天开始,两块钱可以在地铁里随便转悠了,这个事实让他至今兴奋不已。“不在乎那几块钱,最主要的是心情舒畅了,每天少花四、五块钱坐车,这对有些人来说是很重要的事。”

  相比刘冰,在北京做了2年广告业务,正在买车的马锐则高兴于用暂住证也可以上车牌这个政策。“本来嘛!车牌这东西,上哪里的还不是一样开?”

  “北京有浓厚的文化氛围,治安也好。我在这里能获得安全感”。曾在广州工作过两年的莫莫说。

  马锐两年前来京的初衷很简单,工作挣到够花就行,主要是体验北京的文化。从小在家看电视,他就对“皇城根儿”、“前门楼子”、四合院、北京胡同等地方感兴趣,“向家里借些钱,我准备在这儿扎根了。”

  春节过后,一直对出行恐惧的阿花听到了一个“利好”消息:今年6月份以后,她就可以在家门口坐新开通的10号线去上班了。

  “自去年4月起至今,北京陆续开通了40余条公交新线路;今年6月,地铁10号线正式投入运营后,将极大减轻三环路的交通压力,支持CBD的扩大和发展。”北京市规划委总规划师施卫良告诉《民声》记者。

  “事实上,选择了一个城市,就选择了一种生活,无论在北京,还是在自己的家乡。“刘冰准备通过三到五年实现寄居者到“北京土著”的过渡。“我相信我的未来会是闪亮的。”说这话的时候,刘冰的眼中有着亮亮的光彩。

  (郭建光对此文亦有贡献)

[1] [2] [3] [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健)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