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3月25日电 教育部今天下午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介绍“211工程”十年建设成就及开展三期工程建设的有关情况。财政部教科文司司长赵路表示,财政教育性经费占GDP的比例未达到4%受三个方面的因素影响。
赵路指出,1993年发展改革纲要第一次提出这个目标,目标设定实现是2000年,现在已经到了2008年了,仍然没有实现,可能有三个方面的因素:
第一,4%的问题与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相关。按照07年我们国家的财政收入的统计,07年全国财政收入51300亿,占GDP的比重大致上是占20.8%,不到21%。一些学者、专家也在进行分析和研究,其他一些发达国家也好、发展中国家也好,公共财政教育投入占GDP达到4%或者5%。发达国家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基本上都在35%以上,甚至40%,接近50%,许多发展中国家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一般都在25%以上,所以说我们国家的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偏低。财政蛋糕是既定的,比重偏低当然也就制约了我们国家拿出更多的钱,用于投入一些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第二,在这样一个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的结构下,各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还是做了很大的努力。这里也有一个指标,就是财政教育投入强度的指标,什么叫财政教育投入的强度?就是财政对教育的拨款在你财政支出当中占的比重,这块蛋糕切多大给教育?反映出政府对教育投入的程度。中国大致上在不到15%的比例,因为每个年份略有不同。统计了一些发达国家财政教育投入强度大概是15%、16%,这说明中国各级政府占GDP低比重的条件下,经过努力,在财政投入的强度上给予很大的提高做了艰苦的努力。
第三,政府增加对教育的投入,要用体制、机制的创新,用制度的设计来引导教育投入的增加。为了贯彻中央优先发展教育的要求,各级政府都需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中国有五级政府、五级财政,设计出一个好的经费保障机制和制度,才是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根本。增加教育投入,要坚持体制机制的创新、制度的先行,这个经费投入肯定会增长。(据中国网文字直播整理)
(责任编辑:车东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