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向阳公社
30年前摘“公社”挂“政府”之举震惊全国,掀起全国农村行政体制改革浪潮
30年前
有女莫嫁向阳郎,吃的稀饭浪打浪,住的草房笆笆门,走的泥路弯又长。
30年后
杨柳青青江水平,向阳花木早逢春,一朝做得此地客,潇潇洒洒不羡仙。
向阳公社改革之路:
1980年4月15日,常光南提出换掉
人民公社的牌子,成立乡人民政府。
1980年6月18日,挂上“向阳乡人
民政府”牌子,取下“人民公社”牌子。
1981年,广汉县各乡镇先后取消了人
民公社,成立了乡人民政府。
1982年12月,正式结束人民公社“政社
合一”的体制,“向阳之花”开遍中国大地。
1980年6月18日,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广汉县向阳公社的社员早上出工经过公社门口时,还看见“人民公社”的牌子还端正地挂着,等他们中午收工回家时却惊讶地发现牌子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向阳乡人民政府”。他们尽管打心眼里赞成这一举动,但谁都没有想到,这“一摘一换”令世界震动,随之一场排山倒海的改革浪潮在广阔的农村中掀起。那个小小的牌子不仅触动了我国的根本大法《宪法》,也改变了中国数亿农民的命运。向阳——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偏远乡村从此被冠以“中国农村改革第一乡”的美誉。在2008年的春天,我们走进了向阳,走近当年勇立潮头的决策者、亲历者和见证者,听他们讲述“中国第一乡”的前世今生。
A
守着公社
不少人挣扎在温饱线 3月5日,在德阳市政协办公楼三楼会议室,记者见到了时任广汉县委书记、一手“策动”摘牌壮举的常光南老人。常老已82岁高龄,和蔼、健谈、精神矍铄的他记忆力惊人,在这个阳光明媚的春日,这位白发老者打开他记忆的闸门,向记者讲起了那段永生难忘的历史。
向阳位于川西平原广汉,境内一马平川,土地肥沃,水源丰富。“改革开放前,这个理应是富庶之乡的好地方却没有发挥出自身优势,反而是一穷二白。”常光南说,当时民间还流传这样一句顺口溜:“有女莫嫁向阳郎,吃的稀饭浪打浪,住的草房笆笆门,走的泥路弯又长。”在人民公社二十年里,向阳人均分配从68元到74元,只增加了6元。青黄不接时有三分之一的人要到外乡去借粮,不少人挣扎在温饱线上,群众怨声载道。
B
一句真话“人民公社已是空架子了” 穷则思变。身为广汉县的领导,常光南看到老百姓生活困苦而无能为力感到愧疚,时常责备自己,同时也在努力寻求脱困的途径。“农业之所以搞不好,说到底就是体制的局限。”常光南说,人民公社是政社不分、一大二公、五位一体的体制,老百姓形象地说它是“瞎指挥的班子、平调的路子、吃大锅饭的架子、打富济贫的方子”。尽管包括常光南在内的很多人心里都清楚,人民公社已病入膏肓,但偏偏苦于不晓得如何“开刀”,也从来没人提出过,它就像一根鱼刺噎在常光南的喉咙里。
1980年初,常光南终于盼来了拔掉鱼刺的机会了。四川省委领导到广汉视察工作,在汇报工作中,常光南试探性说道:“现在,生产队算是一级集体经济组织,生产大队和公社革委会既不指挥生产劳动,又不参与核算分配,可以说人民公社已经是空架子了……”没等他继续说下去,省领导表情有些严肃了:“人民公社已经搞了20多年了,而且是写进宪法的。然而,"政社合一"的弊端又越来越明显,你们哪,触及到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咯。”虽然常光南等人不敢再多说什么,但第一次说出自己酝酿好久的真话“人民公社是空架子了”也确实让他兴奋了好一阵子。
C
存废之争“人民公社”写进宪法,谁敢乱动? 省领导在离开广汉前对他们说:“你们关于公社体制的想法很有代表性,弄份详细报告,省委要认真研究一次。”不久,广汉县委将一份针对“人民公社”病理、病相的报告送到了省委办公厅。
省委会议室里,领导们开始研究广汉县的报告。到会的不少领导都噤若寒蝉、不敢轻易发言。最后,有关领导打破了沉默,将报告中“火药味”最浓的内容再念一遍后,鼓励在座的领导们发言。于是,大家各抒己见,总的倾向是支持广汉的改革。但也有一些领导提出反对意见:“《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人民公社"写进了宪法,谁敢乱动"人民公社"的牌子?”经过几番争论,常委会形成一个折中意见,不作文字批复,只由省委办公厅电话告知广汉县委:广汉提出的现代化试点和改革意见,有一定的代表性,省委决定在广汉试点,可以给一些特殊政策。
D
悄悄完成不可思议的大事
“人民政府”取代“人民公社” 1980年4月15日上午,向阳饭店二楼会议室,大门紧闭,关于摘除“人民公社”牌子的会议在这里秘密进行,与会人员个个表情严肃。常光南先传达了上级领导对改革的意见:“上级领导说,改革是民心所向,势在必行。”他提出在适当时候换掉人民公社牌子,成立乡人民政府。同时,会议还订了“三不”纪律:“不准宣传,不准广播、不准登报。”
谁敢摘“人民公社”的牌子谁就违了法,向阳人竟敢“断桥”(人民公社是桥梁)?“我当时已做好充分思想准备工作,走错了的话,就回老家种田。”常光南说,这期间,不论家人还是朋友都曾劝他不要搞了。尽管如此,常光南和所有支持改革的人也没有准备放弃。
1980年6月18日,敢为人先的向阳人完成了一件当时看来不可思议的大事——悄悄摘下“向阳人民公社”的牌子,换上了“向阳乡人民政府”的牌子。
E
人大来电大不了把以前牌子换回去 换牌后静待上级反应的日子对向阳人来说是痛苦的,“简直就是度日如年提心吊胆啊。”原向阳乡乡长钟太银回忆当时的情景时仍感到后怕。肖开文时任文化站站长,新牌子的字就是他亲手书写的,他说:“在换牌半年多时间里,我连陌生人都不敢见呢。”
1980年8月中旬,一位新华社的记者搭车途经向阳时,无意中发现“向阳乡人民政府”的吊牌,于是连夜写了一条内参。很快,“内参”传到了全国人大常委会领导的手中。全国人大的一个电话打到了广汉县委办公室。接电话的办公室主任郑学成一听心里咯噔一下子:“这麻烦惹大了。”挂了电话他就急匆匆向常光南汇报。常光南很冷静:“大不了我们把以前的牌子再换上去。”但他本人早已做好了接受任何处分的心理准备。
F
终获肯定“乡人民政府”遍地开花 随后,全国人大法工委和国家民政部派的工作组来到了广汉。在短短三天时间里,经过座谈、访问、综合、分析之后,工作组就从政治的、法制的高度总结出建立“乡人民政府”的三大好处。上级的肯定终于拨开了罩在常光南及广汉所有领导群众头上的乌云。随后,全国各地的党政领导纷至沓来,考察学习向阳的改革经验。
半年过后,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正式下达“改社建乡、政社分开”的通知;1981年,广汉县各乡镇先后取消了人民公社,成立了乡人民政府;1982年12月,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修改后的《宪法》第一章中规定人民公社是农村“合作经济”的一种形式,正式结束了人民公社“政社合一”的体制。从此,“向阳之花”开遍祖国大地。
“改革开放30年全国报网联动媒体”《华西都市报》记者庞山岚摄影报道
记者手记
向阳花木早逢春 阳春三月,鸟语花香,迎着“天下第一乡欢迎你”的巨幅广告牌,汽车驶上向阳镇宽18米的镇级公路,通过幸福路来到向阳镇办公楼——一座有着古典风情的现代化办公大楼。伫立大楼远眺,向阳改革开放的标志——彩虹桥横卧清白江上,两岸杨柳轻拂,阳光下,老人们围坐在江边喝茶聊天。
住在幸福路上的张大姐说,“撤社建乡”前,向阳镇上只有一条坑坑洼洼的街道,只有土木结构的破败青瓦房子,在摘下“人民公社”牌子后的短短3年里,向阳镇上不仅多出了4条宽敞的街道,居民们还全部住上了小洋楼。“如今的向阳镇宛如一个小城市了。”
如今,在当地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杨柳青青江水平,向阳花木早逢春,一朝做得此地客,潇潇洒洒不羡仙。”
当夕阳映红天边,在结束与常光南老人的访谈时,常老说他想在改革开放30年之际对祖国说句心里话,于是在记者的采访本上欣然写下这么一段祝福祖国的话语:祝愿祖国更加繁荣昌盛,人民生活更加和谐美好!庞山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