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我到麻栗坡出差,和朋友在一家酒店里吃过桥米线,价格不菲,30块钱一碗,在这个边境小城算是最高档次了。席间,大家都赞叹这米线的味道美。“麻栗坡最好吃的米线在猛硐,我5年前吃过一碗。”大家都惊诧地循声望去,一语惊人的是驻扣林山某部副营长茶卫聪。
看到我们一脸的疑惑,茶副营长说起了一碗米线的故事。
扣林山下猛硐乡的张翠黄大妈今年83岁,在1990年被云南省政府授予“支前模范”光荣称号,受到过邓小平同志的接见。在炮火硝烟的年代,她倾其所有支援部队,曾冒着生命危险将数千斤米线送到战火前沿,被官兵们亲切地称为“拥军妈妈”。
张大妈是个闲不住的人,前些年在猛硐街头开了家米线早餐店。
平时,连队的官兵出差办事,经常为了赶时间,要在街上吃早餐,但从来没有人到张大妈家吃。原来,很早以前的老兵说过:“当兵的到张大妈家吃米线,她从不收钱。”因此,“张大妈的米线最好吃”在官兵中一代代地传下来,但是谁也没去吃过。
5年前的一天,当时还是副连长的茶卫聪一大清早起来,走了七八公里山路赶到猛硐街上,急着要坐7点钟的班车去参加团里的集训。上车前垫垫肚子吧,他在街上转了一圈,发现只有张翠黄大妈一家早餐店开着门。他在门口犹豫了。
“茶连长,赶车呀,没吃早餐吧?吃碗米线再走。”张大妈在屋内热情地招呼他。茶卫聪没有选择余地了,笑着进了屋。
“大妈,这是米线钱。”吃完米线,茶卫聪从口袋里掏出2块钱。
大妈一把推开,“吃大妈一碗米线还给什么钱。”
“大妈,您做米线不容易,您总不能贴本呀!”
“你们当兵的为我们边疆作了那么多牺牲和奉献,这账怎么算?”大妈把茶卫聪往门外推。
茶卫聪见大妈执意不肯收,便把钱捏成一团,一挥手扔到屋里,随后转身就跑,跑了好远,还听到大妈在后面喊:“站着!站着!”
十几天后,茶卫聪集训回来,刚到连队,通信员就过来报告:“副连长,你走那天,张大妈上来放了2块钱在你的桌上。”张大妈这么大把年纪,腿脚不好,还大老远跑到连队来。茶卫聪的眼里一阵潮湿……
茶副营长的故事讲完了。此时,我对眼前这碗30块钱的米线有些乏味,却对张大妈那2块钱的米线充满了无限遐想。对咱当兵的人来说,那的确会是最美味的米线,但是,我也不会去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