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 进入论坛手机读报
三月三十一日,在省城某大型花卉市场,市民正购买菊花插制的花篮用于踏青扫墓。本报记者李兆民摄
清明节祭奠诵读活动举行 本报4月1日讯(记者李强实习生王嫣)今天上午,省城部分大中专院校学生在太原牛驼寨革命烈士陵园开展“缅怀先烈、报效祖国”清明节祭奠诵读活动。
此次活动紧密围绕《我们的节日·清明节》系列活动的主题“亲近自然、亲近传统、亲近英贤、亲近家人”,通过参观革命烈士陵园,进行主题诵读和签名活动,以缅怀革命先烈,形成祭奠忠魂、倡行忠义、塑造忠诚的良好风气。
祭奠中,来自省司法学校等大中专院校的300多名学生向革命烈士纪念碑敬献了花圈,团员青年重温了入团誓言,并进行了诵读纪念文章、参观英雄纪念馆、在纪念横幅上集体签名、开展共青团主题教育等活动。
经活动组委会同意,此次活动的签名横幅将由省清明节博物馆收藏。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
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已有2500多年历史。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
2006年,清明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起 源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汉族的节日,为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约在每年的阳历4月5日前后。清明节后雨水增多,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这一时节万物“吐故纳新”,无论是大自然中的植被,还是与自然共处的人体,都在此时换去冬天的污浊,迎来春天的气息,实现由阴到阳的转化。
古有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之说,相传起源于春秋时期晋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饥”一事,后逐渐清明寒食合而为一。唐代扫墓日期一般在寒食节,宋后移到清明。传说中“寒食节”的起源地就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来历即是为纪念介子推“割股充饥”而不图为报,最终在此被大火烧山而亡,绵山也因此又称“介山”。
风 俗 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明清时期,清明扫墓更为盛行。古时扫墓,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
清明节还有许多失传的风俗,如古代曾长期流传的戴柳、射柳、打秋千等。据载,辽代风俗最重清明节,上至朝廷下至庶民百姓都以打秋千为乐,仕女云集,踏青之风也极盛。
新中国成立后,人们都在这天祭扫烈士墓,缅怀革命先辈。
关海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