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4月5日电(记者廖翊、李亚杰)这是一个祭奠的季节,也是一个感念的时刻——
无论在细雨霏霏的江南,还是在草木萌绿的北国;无论祖茔家冢、公墓陵园或纪念碑,在这一年一度的清明时节,中国民众以祭扫、鲜花、心香祭奠着先祖、亲人、故友、战友和先烈,心里涌动着感恩、追念、缅怀和敬仰。
祭奠者心中,传感着真实而深沉的内心世界:我们都有自己的祖宗亲人,都有自己的故友挚爱,都有自己的感念心愿,都有自己的未了情怀,都有如此相似的过去……
传统节日和仪式往往是一个民族精神与文化的集中体现。默默的祭奠场景,迭现、浓缩了一个重情感恩、慎终追远的民族及代代传人:从大词人苏东坡《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到现代才女石评梅追悼革命伴侣的《扫墓》诗,再到伟人毛泽东《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蝶恋花·答李淑一》……这是民族文化的历程,也是民族情感的历史;是民族凝聚力的注释,是民族生命力的诠释!
民俗学家认为,清明等传统节日,浸透了以人为本、和谐共融的理念,蕴含着对美好生活不懈的追求,对大自然的感恩与敬畏,对家庭团圆与世间和谐永恒的企望。传统节日是民族生活的仪式,这种典礼和仪式是一种精神的熏陶。重新发现、认识传统节日的丰富文化内涵,对提升民族生命力和凝聚力,建立和谐社会、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意义重大。任何文化需要依靠着各种民俗来表现,需要各种仪式来传承,民众需要更多时间思考和感悟这些文化的内涵和精神。
首次列入法定公众假日的今年清明节,以广泛的公众参与、丰富的节日内容、强烈的社会反响迥异于以往。我们看到,节日中,感恩纪念的传统意义得以传承和强化,充满时代精神的催护新生主题得以光大和彰显。传统民族节日因之呈现新风貌、新生命。
(责任编辑:赵志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