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古话叫“知耻近乎勇”,意思是说一个人有了错误,认识到了并去改正,是有勇气的表现。对照大众中国对它敌视中国汽车发展自主品牌的报道,开展的“表扬与自我表扬”的自我救赎运动,与这个境界就相去甚远了。
作为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跨国汽车公司之一,历史已给予了大众无比丰厚的回馈,它在中国真可谓获利多多,令其他汽车跨国公司心怀妒忌。然而大众对此并不心存感激,反而大肆夸耀自己对中国汽车业的所谓“巨大贡献”。把一个赚钱的商业行为,拔高到“布道者”的高度,以中国汽车业的“救世主”自居。
作为一家跨国汽车公司,说大众“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把中国人民的汽车工业当成自己的事业”,就不仅是“恶搞”的笑料,且有点缺乏自知之明了。
1985年成立的上海大众是国内第一批汽车合资企业之一,这说明当时大众汽车的决策者投资眼光高明,而不能就此做出判断,说大众是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帮助中国发展汽车工业”,“带来中国汽车工业的启动基础,构建中国汽车零部件体系”,把中国汽车高速发展的功绩统统算在大众身上。以往中国人说过类似的话,那是出于一种客气,也是对大众表示友好。但大众在长期独享中国汽车市场巨大利益之后,仍站出来邀功,就让人反胃口了。
大众进入中国市场的背景是,中国结束了“十年动乱”,全国上下一致呼吁要“振兴中华”,“改革开放”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中国汽车则像一艘待发的舰艇,强烈要求变革。如果说中国汽车有“救世主”的话,这个“救世主”不是别人而是中国人自己。
上海大众的成立,加快了中国现代化轿车生产工业的发展,也掐断了上海自主轿车的发展,这是一把“双刃剑”。“以市场换技术”,这个后来被多次论证有着严重缺陷的方针,帮助大众实现了对中国市场的占领。但是作为中国市场长期的垄断者,大众进入中国后就将“换技术”的承诺和责任忘记得干干净净。
大家知道,中国的“上海牌”轿车,从1963年诞生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停产,一直是公务用车的主力车型,桑塔纳的导入加快了上海牌轿车的“寿终正寝”。
相对大众汽车而言,上海牌轿车的技术是落后的,如果大众到中国来是出于对中国汽车的“国际道义”,为什么不提供技术支持,帮助上汽把上海牌轿车做好,而一定要将它扼杀,断了中国汽车自主的念头?当然上海牌轿车的消亡不能只怨大众,中方有着更多的责任,但是大众对上汽的诱导和压力,则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上海牌汽车的消失,是中国汽车工业的一大遗憾,也是大众不愿看到中国汽车独立自主的历史证据。
几年前,大众一位高层人士曾指着一辆普桑说,“这不是大众的车。”作为第一款合资生产的轿车产品,桑塔纳轿车早已不见当年的影子。20多年来,上海大众对桑塔纳不断推陈出新,将新的造车元素源源不断地注入进去,让这款老车型愈老弥新。桑塔纳的原型车20年前在德国就已经被大众抛弃,但是在中国,直到今天依然是汽车市场上的“常青树”。这款车在中国创造了奇迹,为大众赚取了丰厚的利润,也树立了品牌形象,大众难道不应该感谢中国的消费者,感谢合资企业的中方员工?
尽管上海大众是第一个导入轿车产品的合资公司,但在十多年时间里,上海大众几乎都处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迫中。一款过时的桑塔纳横行中国市场20多年,这不是大众的成功,是合资轿车在穷困中励精图治,开拓创新的成功。
大众中国总裁范安德最近大谈,大众如何扶持合资企业构建自主研发能力,宣扬他们“投入的资金超过了所有对手,培养的本土研发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也远远领先于所有对手”,还大言不惭地说:“回顾这段历史,我们为自己所做的努力和贡献感到自豪。”
我们不知道大众扶持合资企业研发能力到底投入了多少资金,培养了多少人才,但我们知道的事实是,在所有进入中国的跨国汽车公司中,大众是对技术和车型输出最吝啬的企业。
作为最早进驻中国市场的跨国汽车公司,大众占尽天时、地利,但却在中国汽车工业百花齐放的时候败下阵来。从2000年开始,大众的市场份额快速缩水,效益也每况愈下。除了顽固的坚持高价位,不愿对中国消费者回报外,大众汽车的新产品投放速度和国产化改进程度都远远落后竞争对手。在习惯了市场垄断之后,大众不愿聆听中国消费者的声音,一味沉浸在自我欣赏中。
由于中国对汽车市场的进一步开放,随着更多大众竞争对手的进入和中国自主品牌的崛起,大众的市场壁垒终于被攻破。作为中国汽车工业历史上一段奇特的景观,大众的衰落被媒体称之为“一个王朝的远去”。王朝没落后的汽车市场,终于活力四射。
我们看到,晚来的通用率先在中国成立了研发中心,后来的本田也率先要打造合资企业的自主品牌,最早来的大众则慢悠悠翻开删减的历史,对我们说,当年他们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为中国汽车工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我们曾经感激过大众,但是我们也明白自主创新的真正价值,并在内心把那辆收藏在德国大众的上海牌轿车作为前进的动力。
大众汽车不是白求恩,是一个来自德国的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