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桥至今仍然在发挥它的作用。均为小刘军摄 |
古民居上的两条木雕龙是古屋的一大特色。 |
特色鲜明的屋顶。 |
距离长沙约2个半小时路程的宁乡县巷子口镇被称为“千年古镇”、“状元故里”、“理学源头”。4月8日上午,省文物局专家驱车前往该镇,对该镇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发现的一批新文物进行现场考察。据悉,在该镇新发现古民居7处,古石桥41处,古墓葬(群)13处,古驿道2处。
古屋始建于1882年
“从房屋布局、构造、建材来看,这是典型的湖南古建筑!”站在周恩来总理的保健医生、药理学家张毅祖居地“田冲兰花屋场”,湖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省文物建筑专家蔡道馨一遍又一遍地用手轻抚古屋的墙面。
据悉,“田冲兰花屋场”位于宁乡巷子口镇巷市村,面积1500平方米,共有大小房屋48间,为土木青瓦结构,上下两层,带有宽敞的跑马楼。“上个世纪80年代是这屋里人气最旺的时候。”据张毅后人、74岁的张孟雄介绍,当时有120多个张氏族人一起居住在这里。
另据省文物局专家介绍,文物专家还在宁乡十中内发现了张氏墓葬群,该山葬有多名张氏族人,分为三级台地,麻石墓碑、麻石雕塑保存均较为完整,文官武俑,大部分为清代麻石雕塑,实不多见。该墓地的发现,对调查兰花屋场的历史渊源提供了强有力的实物证据。
古桥罕见的拱平一体桥
一般来说,桥的造型分为平板桥和拱形桥两种。在不同的情况下,两种桥的功用各有千秋。但平板和石拱同时出现在一座桥上,这是非常罕见的。站在沩水源头处的这座有300年历史的麻石桥上,蔡道馨说。
“集拱石、平条麻石于一体,极有利于通航、泄洪。”蔡道馨说。这座位于巷子口镇直田村的桥南北走向,为清代毛姓族人捐建,所以文物专家叫它为“毛公桥”。毛公桥全长55米,宽1.6~5米,自北向南分为三级:石拱路、一级条石平路、二级条石平路,三级桥面自北向南渐低,全为麻石,不少长条型巨大麻石,以整块方式构成桥体,没有切割痕迹,这让专家们连连感叹当时的建桥技术以及建筑工人的智慧。另外,文物专家还在桥身上发现石刻的一条大蜈蚣。“蜈蚣避水,寓意庇佑桥体平安。”蔡道馨说,蜈蚣是比较常见的桥体吉祥物。
据推着自行车从桥上走过的村民庙冬介绍,该桥建于清朝乾隆年间,之后几乎毁于战火之中,1948年,当地村民捐资修复,并特意增加了拱桥部分的弯曲度。
古道3000余级石质古砖组成
在巷子口镇宁安村,文物普查人员发现了一条古驿道,该古道由3000余级石质古砖组成,曲折蜿蜒,保存良好。原本古道还有一处凉水井亭,但亭已部分倒塌,据当地县志记载:“宋司徒王仝驻兵于此,以拒瑶寇,战死,后人立庙祀之。”因此得名“司徒岭凉水茶亭”。据考古专家介绍,明代礼部尚书李腾芳、清代贵州监察史李新庄、御史陶法对都曾走过此道,并支持建设该道。古道上有十八坳,曾设有十八个哨所。光绪十四年(1888年),宁乡、安化两县百姓还曾捐资新建司徒茶亭。清同治年间,曾在此设驿站与铺递,传递往来文书。此次在凉水井茶亭发现的古驿道为当年从安化梅城经宁乡至长沙的驿站铺递,俗称“八铺大道”,又称“八铺官道”。
在这次文物普查中,专家还在巷子口镇发现了去沩山拜佛的唐代古麻石道,该道是千年祖庭密印禅寺连接巷子口镇的惟一通道,宋代状元易发、理学家张栻,唐代诗人刘禹锡等曾多次来往。
另外,受由省公安厅、省文物局联合成立的“湖南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文物安全领导小组”委托,本报向社会公布文物破坏举报电话:0731-4590273(省公安厅)、0731-4435761(省文物局)、0731-2253367(省第三次文物普查办公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