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 进入论坛手机读报
本报讯4月8日,正在自家大棚内进行甘蓝管理的新绛县横桥乡东横桥村村民师宏民告诉笔者:“去年冬天那场冻灾,让咱农户受到的损失可是不小,现在政府出补贴,为咱办保险,以后咱就不怕了。
”师宏民所说的保险,是该县正在全县实施的设施农业保险。据了解,该县正着手将2006年以来新建的万亩蔬菜大棚全部纳入该保险,以增加这些农户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及时恢复生产。
蔬菜生产为新绛县的传统产业。近年来,该县立足标准化,大力发展以蔬菜为主的设施农业。据统计,全县蔬菜设施农业达到30万亩,为全国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县、国家、省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县和国家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蔬菜收入占到全县农民人均收入的30%。然而,农业常常承受着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去年冬天的冻灾,该县近半数的大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尽管县政府及时拨付10万元救灾款,向农户提供40万株蔬菜幼苗,但对于部分贷款建大棚的农户,这些救灾物资却显得“杯水车薪”。
能不能找到一条能让财政救灾资金“增值”的途径?该县从市场化手段构建现代农业机制这个角度入手,找到了商业保险这个“法宝”。
今年年初,该县经过与县人保公司的充分协商,将大棚蔬菜保险纳入全县农业防灾减灾应急预案中,并相应建立了一套运作有序的机制。一方面,各乡镇根据两年来大棚蔬菜发展的实际,对本地区2年来新发展大棚蔬菜的农户进行调查,建立档案;另一方面是,财政为农户“买单”。县财政每年为新发展蔬菜大棚的农户补贴50元保费,农户再出50元,共同购买一份最高理赔额5000元的保险。目前,该县财政已筹措资金100万元,作为农户购买保险的补贴,使该县2006年以来发展的1万亩大棚全部纳入保险。
(杨英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