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国际机场3号航站楼全面启用。谢有定摄
19岁的北京男孩喻天成为国航早高峰第一个航班CA101的首位旅客,国航地面部旅服中心员工身着新款红色裙装为超过35000名旅客提供高品质服务……2008年3月26日,中国国际航空公司成功转场T3航站楼。
当全天最后一架客机顺利起飞转场之际,国航地面部旅客服务中心T3转场准备实施小组的员工们兴奋地欢呼起来。为了给旅客提供更加便捷的乘机服务和更加人性化的配套设施,为了打造现代化的国航北京枢纽的梦想,他们夜以继日地摸爬滚打,付出了难以想象的艰辛,洒下创造与奉献的汗水。
走遍新航站楼的角落
转场T3新航站楼是一项颇具挑战的系统性工程。早在半年前,国航地面部旅客服务中心就专门成立了T3转场准备实施小组,从不同的部门岗位抽调了一批业务精英和优秀员工。8位成员不仅精通各自岗位的业务知识,更对相关岗位的知识技能比较了解,在中心副经理王月军的带领下冲上了转场第一线。
T3小组成员需要完成的第一项任务,就是实地熟悉新航站楼的一切。与现在装饰精美、富丽堂皇的模样完全不同,当时的新航站楼还只是一个巨大的建筑毛坯,内外部装修都还在紧张进行。
整整10天,T3小组成员头顶安全帽,在建设工地中往返行走,熟悉新航站楼投入使用后的实际流程线路,逐一检验每一个流程的可靠性和合理性。由于还没装修好的卫生间无法使用,员工们常常四五个小时都不敢喝上一口水。
就这样,小组成员走遍了T3航站楼的每一个角落,一座建设完好的T3航站楼在脑海当中清晰地呈现出来。到了晚上,他们还要结合白天的实地考察,温习每一个旅客、行李、物理和工作流程。
不能辜负大家的信任
如果说先期对T3新航站楼的实地考察是对体力的考验,撰写应急预案则是艰苦的脑力挑战。毕竟,预案直接关系到旅客服务对突发事件、恶劣天气的应对解决能力,不仅要借鉴T2航站楼的成功经验,更要结合T3航站楼新的物理和信息环境,从而确保在关键时刻及时启动并发挥作用。
在短短半个月的时间内,T3小组整理完成总计10万余字的中心级预案29个,单项演练预案16个。随后,他们又与相关单位进行60余次讨论,对所有预案进行反复修改和推敲,力求万无一失。
在紧张制定应急预案的同时,公司又派下带领地面服务员工熟悉新航站楼的任务,由T3小组实施航站楼内流程现场培训。在北京寒冷的深冬里,大家带领地面服务人员反复熟悉旅客、物理和工作流程,精确掌握转场以后各个新流程的特点和变化。就这样,8名T3小组成员完成了1万人次的入场培训。
为了保证顺利转场新航站楼,国航在今年年初连续组织了6次演练,T3小组承担起制定演练细则的任务。依照综合演练方案,T3小组不仅要确定航班人数、制作客票样式和统计申报生产物品,还要收集各部门的反馈意见进行演练调整。每次演练当天,T3小组的成员都是最早来到演练现场的人,为每个柜台分发登机牌、行李条,确定拉杆、轮椅数量,还要不断地与机场方面沟通广播、标示和设施设备的情况,及时协助解决突发问题。
正式转场的时间到了,T3小组成为最忙碌的人。长达2年之久的转场准备工作千头万绪,不能在转场前夕出现任何闪失。
转场前的36小时,T3小组成员对各个岗位的应急物品进行地毯式检查。值机岗位的3.6万张登机牌和7.8万张行李条,装满了30个大箱子,一箱接一箱地进行清点。其中,170多个出港航班的手工登机牌上的航班号和序号,更要一个接一个地核对,需要高度的耐心与恒心。
转场期间,整个T3小组成员几乎连续48个小时没有合眼。小组组长狄浩说:“所有的准备工作都要经我们的手,过我们的眼,只有确保万无一失,我们才能对得起大家的信任。”
青春在奉献中闪光
在小组成员吴小禅的电脑里,存放着各种预案、细则、日志和现场图片,整整占据了1G的硬盘空间,这是整个T3小组8部笔记本电脑的缩影。
奉献在岗位,每一位小组成员都洒下了自己辛劳的汗水。制作转场通讯录的日子里,童克岩一直没有时间休息,新航站楼内尚未彻底散去的装修味道,加上连续不停的工作,终于支撑不住晕倒在岗位上。转场准备任务最繁重的时候,孟油然无法照顾怀有身孕的妻子,狄浩不能亲耳听到孩子呱呱坠地的啼哭声,更多的成员则是几个月都没有时间回家看望过父母。
T3小组的年轻人就这样毫无怨言地把青春献给了T3,献给了转场工作。作为旅服中心的先行者,他们不辞辛劳把全体员工从设计图纸带到真实环境。作为联系各个部门的纽带,T3小组汇集各种信息,协调沟通各个部门做好准备工作;作为转场筹备工作的保障者,T3小组奔走在各个角落;作为转场之后最幸福的人,尽管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去休息度假,但他们清楚一切的努力都没有白费,35000余名旅客的顺利出行就是他们最大的满足。T3小组就是这样默默地支撑起旅服中心的转场工作,他们没有闪光灯的青睐、没有旅客的赞扬,但他们付出的汗水、做出的成绩将铭记在每一个旅服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