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访部门和信访工作者承担着维护社会稳定的重任。学者讨论这一问题可以引经据典,但要具有针对性,却非易事。金国华教授、汤啸天教授主编的《信访制度改革研究》却是难得一见、值得一读的好书。
本书从学说与制度两个方面对信访这个话题阐发了见解,它用一章的篇幅讨论了信访制度与维护社会稳定的关系,从树立依法维护社会稳定的观点、维护社会稳定的路径选择、把执政为民和维护社会稳定统一于科学发展等方面,作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论证。
特别是作者针对我国的现实状况,就完成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提出的“五个必须”,即:一、必须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二、必须把提高执政能力变成实际行动,三、必须从规定性领导向示范性领导转变;四、必须把人民群众当作实现社会稳定的根本力量,五、必须在保持社会稳定中引导公民正确“维权”。作者在论证以上“五个必须”时,没有虚张声势的“大手笔”,没有深涩难懂的“新词汇”,以生动而又朴实的话语,实实在在地告诉了我们: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稳定?应当维护什么样的社会稳定?必须如何维护社会稳定?这些理论观点丰富了民主法治理论的研究。尤其值得肯定的是,本研究演绎了我们党依法领导、依法执政的思想,丰富了信访制度的内涵,提出了党的领导要从规定性领导向示范性领导转变的建议,很有启迪意义。
《信访制度改革研究》以冷静的态度提出了改革、完善信访制度的建议。我最近特地看了两年前俄罗斯通过的信访法,也思考了信访制度的意义和功能定位。从理论上说,信访不应该是我们现在所想象的这个状态,而是要回归它原来的定位,即建立信访制度的本意是要反对官僚主义,要帮助领导层了解民情民意,接受来自人民群众的批评、建议和监督,包括解决突发的或者突出的重要问题。发现个性的问题是需要予以解决的,但个性问题的解决应当是职能部门的作为,共性问题的解决要从政策上给予纠正、调整或者指导。《信访制度改革研究》提出信访机构应当是“党和政府的第二研究室”的观点,对此我是赞同的。
信访是法学、政治学、社会学,甚至还包括心理学等多个学科交叉的领域。信访制度的实践性极强,坐而论道、泛泛空谈是没有任何用处的。金国华教授、汤啸天教授作为信访制度研究课题的主持者,带领课题组成员并邀请了具有研究能力的实际工作者携手攻关,开展了非常具有理论性、现实性、实务性的研究,对信访制度作出了几乎是全方位的审视,出版了在我所见范围内最为全面的信访学专著。尽管这部专著在有些方面的论述还不够“到位”,有些文字表述还需要进一步推敲。但是,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从理论、学术的方向上来寻求资源和知识的支持,为完善信访制度作了问诊把脉的工作,提出了许多可供借鉴、可供操作的建议。
中国这十多年来改革逐步推进,信访制度及其工作是处在风口浪尖上的。我认为,置身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理论工作者,肩负着理论创新和为政府决策提供智力支持的历史使命。只有真正具备为追求科学真理而献身的精神,才会淡泊名利、迎难而上、探求真理。唯有如此,才能不负时代的重托,不断取得具有理论意义和社会价值的研究成果,推出在理论上真正有所建树、在实践中真正能够应用的精品力作。就宏观趋势而言,某一项制度成为焦点实际上预示着这一制度在理论学说上的突破与制度上的完善即将来临。就具体研究而言,处于焦点之中也会使得研究者备感压力,任何取舍、进退都会颇感为难。《信访制度改革研究》这本著作就是在信访制度为众所关注的时刻完成的聚焦之作。金国华教授、汤啸天教授组织教师到信访第一线调查研究,与信访工作者共同研究,达到了优势互补的效果。
我阅读了《信访制度改革研究》以后觉得其思想性、学理性、资料性很强。它的指导思想、研究方法和研究的内容以及它的表述是符合学术规范性的。主编和作者以学术研究的方式推进了信访制度的完善,既借鉴了国外的经验,又对国内的实践进行了总结;既探索了信访制度发展的历史过程,又从横向比较之中得出启示;既在理论层面进行了比较充分的演绎;又对信访人员、信访工作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在具体制度的研究方面,本书在实体和程序方面都深化了制度的构架内容。从研究的方法上来说,该专著是采用了交叉学科的研究方法,结合了实证分析的手段,分析了大量的现实问题,厘清了国家机关分工负责、执行和监督的环节以及各自的权限,同时又明确了公民在信访方面的权利和义务,对具体的工作机制方面展开了十分有价值的学理和实务的分析探讨,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信访制度改革研究》一书不仅弥补了当前我国法学研究在这个领域的空白,还为学者如何研究信访制度开了个好头。我衷心地祝贺《信访制度改革研究》的出版发行,相信它会受到读者的喜爱,也希望它能够成为信访工作者的案头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