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山旭/北京报道
“开放型经济将推进城乡统筹”
——专访重庆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主任杨育庆
内陆人开放的意识和观念都比较保守,这些是我们最大的劣势
2007年6月7日,国家发改委下发通知,要求重庆市和成都市从实际出发,根据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要求,“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体制改革,并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大胆创新”,为推动全国深化改革,实现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
9个月后,重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推进情况如何?新近提出的“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对实现城乡统筹具有何种意义?本刊记者专访了重庆市发改委主任杨育庆。
试验区方案上半年报送国务院
《望东方周刊》:重庆目前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情况如何?
杨育庆:我们的总体方案已经基本完成,它是由一个总体方案、7个子方案构成的。子方案主要覆盖了行政体制改革、城乡规划体制改革、新型土地机制、公共财政体制改革、提高金融统筹城乡能力等几个方面。
这几个方面在推进城乡统筹中是比较主要的。整个城乡统筹涉及的问题特别多,一共有十七八个,我们都做了相应的方案。但如果一下子推出这么多东西,变化太大。所以我们先选择了其中一些比较重点的东西。
《望东方周刊》:方案就是以后指导重庆进行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总方针吗?
杨育庆:至少这5年是这样的。我们现在提出来,到2012年形成一个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制度框架。这个制度框架主要根据重庆的实际情况,形成一些影响城乡统筹的管理制度。2020年再达到全覆盖,最后完全形成一个城乡统筹的发展体系。
而且这是我们唯一的一个有关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方案,相当于一个工作方案,应该怎么做?应该从哪些方面去做?需要北京支持我们哪些东西?比如农民工进城以后,社会保障要全覆盖,这个制度和原有的城市社会保障之间怎么样衔接,这种社会保障能不能在不同的区县中进行流转等等这些问题都在里面。
这个方案时间表是两会后由市委讨论、批准,上半年肯定报到国务院。这将是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案
《望东方周刊》:从2007年获批综改试验区开始,经过这段时间的研究和推进,城乡统筹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呢?
杨育庆:重庆进行城乡统筹和成都是不一样的。成都是一个真正的城市,1万多平方公里,1000多万人口,本地财政收入占到四川省的40%左右,人口却是四川的八分之一,所以成都的人均水平比较高、财力相对比较强,推进统筹的实力就比较强。
而重庆的人均水平比成都低,我认为它有点像小马拉大车:财力不强,农民又很多。概括说,是在低水平概念下的城乡统筹,是农业人口极其多、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很大的一个统筹。
目前规定,只要在一个地方有比较固定的工作,有比较固定的住所,到公安部门登记,就可以纳入到城镇人口中进行统计。但这些人不是真正的城市居民。他们的待遇、居住地,他们享受的公共服务、社会保障,他们子女的就学,都和城市人不一样。在我们的城镇人口中,有这样一部分人是不稳定的,到了一定的时候,他们就可能回到农村去。我们想把农村的富余劳动力变为城市居民,就要从制度和政策上进行设计,做好保障。
当然,重庆经过10年发展,已经奠定了把城乡统筹起来进行考虑的一定的物质基础。我们的人均GDP去年超过了2000美元,本地财政收入每年上涨,最快增速超过了50%。
或将继续推进土地流转
《望东方周刊》:你刚才说到需要中央的支持主要指哪些方面?
杨育庆:我们的想法是,立足于自己的力量,加大改革的力度,通过改革,在制度和政策体系的层面做更多的工作,但是我们还需要得到中央的支持,尤其是在“三农”问题上。包括市领导也有这样的观点,“三农”问题是困扰重庆的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
我个人的想法是,中央应该给重庆一些“资助”,或者加大就业培训力度,或者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这些问题上,包括在修路的问题上,适当给予倾斜。当然,我们要在农业投入制度上面进行一些设计,集中资源解决几件大事。
如果要了钱,但在体制和制度上又没有新的设计,那这个改革试验就没有什么意思了。只有通过设计,形成一种新的制度,才能够推进改革,提高改革的效率。
在试点过程中,我们感觉到,一个比较直接的问题就是土地。按照我们的设计,对农民进行培训,教农民上岗,然后出台公共服务,农民都享受城市居民的这些东西了,应该可以把承包地拿出来集中经营,但是目前在理论上农民可以不拿出来,很多人也不愿意这么做。
《望东方周刊》:对于重庆的农地入股,争议一直很大。
杨育庆:我们在国外看到,农村一个家庭有500亩地,几个人用电脑控制,需要时打电话给各种农业服务公司。如果长期每个家庭就是几亩地,那么,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永远都有这么一个相对落后的农业。从这个意义上说,就需要用规模进行集约经营。
所以我们就开始考虑,比如说农民要外出打工,地可能就要荒了。因为现在国家不收农业税,农民经营土地没有成本。但是地不能荒,必须种;或者是你帮我种,能收800斤,600斤给你,200斤给我。这样客观上就使他的地不荒。
在制度上我们也做了一些探索,把这些地全部变成蔬菜基地、果树林,搞规模经营,或者我租农民的地,付给租金;或者我没有那么多钱,但还想把农民吸引在土地上,那么就可以尝试承包经营权入股。
这些方式在广东等地区已经尝试很久了。我们这次在方案中提出,在风险可控、政府引导、信息公开的前提下,适当地把这个事情做起来
现在我们很多乡镇已经有好的做法,比如很多村里都有土地流转中心,对分散的一家一户的土地进行评价、评估,然后带领农民和外面来的人谈。
《望东方周刊》:重庆这样的地区,它的经济增长方式与广东等发达地区比是不是应该有所区别?
杨育庆:经济增长的问题,我认为是一个动态的概念。现在我们看长三角、上海,它整个经济结构都比较成熟平稳,对发展速度的追求就不像中西部地区了。我们希望GDP增幅今年15%、明年16%、后年20%,东部发达地区是追求品质、追求档次,所以他们关注结构优化问题。在这个意义上,增长阶段的含义已经不像原来那样单纯用规模去认定。
重庆将建立开放型经济
《望东方周刊》:薄熙来书记到任后带来了许多新的想法。
杨育庆:他跟我谈过,说重庆城乡统筹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市领导的想法是这个统筹必须有一个基础、一个平台。重庆东部相对比较落后,西部比较进步、发达,渝西地区是我们很大的一个城市群。薄书记说城市经济要赶上去,推进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形成一个强大的带动力,作为城乡统筹的平台。
大家都知道,薄书记的资源是全球的,他来了以后,从世界银行到跨国公司,那些亚太、中东地区的总裁都到重庆来,他不断会见德国、美国大公司的巨头们,实际就是要掀起重庆在内陆地区开放的一个高潮。商务部帮我们签了一些协议,希望在内陆地区加大开放力度,引进国际大公司,集中精力建立开放型的城市经济。
《望东方周刊》:有什么新的城市发展理念吗?
杨育庆:我们重庆的城镇不像北京那样连片,市领导觉得,一个县城、一个区政府的所在地,应该有一些比较好的功能,比如有一个像样的学校、医院、电影院或者是好的书店。
薄书记有一个观点:把城市的环境做好了,它就能够吸引人才进来。人才进来以后,会为这个城市的发展出谋划策,实际上降低了城市发展的成本。反过来,城市环境不好、条件不好,资本来不了,人才也来不了。这些都是比较现代的观念。
《望东方周刊》:作为内陆城市,重庆建设开放型经济优劣势如何?
杨育庆:内陆地区,人的依赖性相对比较高,观念比较保守,我们和沿海地区相比还差一些,这些是我们最大的劣势。
现在重庆要打造成一个西南地区的交通枢纽,是西部地区最大的立体交通枢纽。其他西部内陆城市,西安、成都、贵阳、昆明等等都没有长江。我们注意到几乎所有国家的发展都是由沿海,然后从一个港口慢慢发展过来。水运的特点是相对慢,但是成本很低。所以我感觉我们努力策划好这个工作,就可以让重庆形成一个好的开放基础。
另外一些优势,比如说水电资源、矿产资源、天然气资源非常丰富,这都是发展经济的强大后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