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出洋相”引出文化活动新课题 今年春节前夕,一场特殊的排练在拉萨警备区某团大礼堂拉开帷幕——演员是驻地某乡业余文艺藏戏队的藏族姑娘,教员却是该团的几名藏族文化骨干。原来,演出队听说该团官兵表演的藏族舞蹈节目《炒青稞》很好,特地赶来拜师。
演出队队长白玛央金感慨地说:“过去都是团里请我们来授课,没想到如今官兵们的藏舞跳得这么地道,很多节目和创意值得我们请教。”
随着藏族乐曲的响起,官兵们扭胯,旋转,踢腿,甩辫……活脱脱一群潇洒热情的康巴汉子。可在过去,他们却为不会跳藏舞而出过洋相。“部队驻守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只有文化相互认同,才能促进民族和谐。”这件事使团党委受到震动。党委会上,他们达成共识:藏族文化是藏族群众智慧的结晶,学习藏族文化,不仅能够丰富官兵业余文化生活,更重要的是能进一步密切军政军民关系。于是,一个“藏族精品文化进军营”的计划出台,并很快付诸实施。
该团首先从共建单位——西藏大学艺术学院邀请知名教授,给官兵们开设了藏族传统文化赏析课,系统地讲解藏族传统文化的历史、构成及特点。在专家教授的指导下,团里编写了《藏族优秀传统文化须知》,官兵们人手一册,方便大家随时学习。各专业藏族文化单位应邀来部队表演藏族文艺节目,团里还挑选文化骨干到西藏自治区藏戏团、加央达唐卡培训班等专业文化单位学习。同时,充分利用藏族传统节日多的优势,组织军地联欢,增强官兵们学习藏族传统文化的热情。
一系列的举措,掀起了官兵学习藏族传统文化的热潮。每个连都成立了2至3支藏族文化业余兴趣小组,官兵们吹奏藏族民族乐器、跳藏族舞蹈、绘制唐卡,兴趣盎然。
在“学交做”中密切军政军民关系 为了培养藏族传统文化骨干,团里每年从政工费中拿出5000元,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举办各种培训班;主动与上级协调,组织文体骨干到专业文化单位学习;聘请地方专业人员到部队指导培训,学习掌握各类藏族传统文化节目的组织办法和运用技能。
为了挖掘藏族传统文化精髓,团里鼓励官兵与藏族群众交朋友。某连驻地蔡公堂乡有一位年过古稀的孤寡老人,名叫坚赞,深得唐卡技艺真传。战士李刚、巴珠经常登门请教,帮助老人干活,深受感动的老人破格收李刚和巴珠为自己的关门弟子。如今,两人的唐卡技艺已小有成就。
每年藏历新年、雪顿节、望果节等藏族重大传统节日,该团都要组织文艺小分队进村入乡进行表演,仅去年就演出20多场。同时,部队还将国防教育与宣传优秀藏族传统文化相结合,利用八一建军节、地方领导到部队过军事日等时机,大力弘扬藏族传统文化,密切了军政军民关系,受到地方领导和群众的高度赞扬。
与时俱进弘扬藏族传统文化 在学习藏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该团还将军营文化的特点与之结合,赋予藏族文化新的生命力。团里选调人员,聘请老师,自编自演了新型藏舞《迷彩谣》,首次在西藏军区大礼堂演出,就得到军地观众的一致认同,并在当年获得西藏军区春节联欢晚会优秀节目评选一等奖。
有了第一次成功,就如同找到了开锁的钥匙。官兵们将具有军营阳刚特色的演唱风格与藏族格萨尔王长诗唱法相结合,推出了曲艺节目《军民共建新农牧区》等节目,将舞台剧与多幕式藏戏融为一体,编排的曲艺节目《欢聚一堂》,都是一次演出就获成功。尤其是在上级指导下,他们编排的原生态藏族独唱《金色牧歌》,不仅唱到成都军区,还在全军业余文艺调演的舞台上获得大奖。
与时俱进传承藏族传统文化,开拓了藏族传统文化新形式,使一大批基层文艺骨干脱颖而出,成长成才。据统计,仅去年1年,该团就有21名基层战士在全军和成都军区、西藏军区文艺比赛中获得名次。藏族战士巴旦一人就获得全军业余文艺调演三等奖、成都军区业余文艺调演一等奖、西藏军区业余文艺调演一等奖3个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