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可能与消费者和有关部门的信息不对称有关。其二,消费者和有关部门对同一件事的判定依据不一致,有关部门依据的数据多为一些运营商上报的信息,而消费者则是立足个人遇到的感性认识。还有,公众也在质疑,有关部门的认定结论会不会受到一些利益团体的影响?另外,有关部门管理会不会存在漏洞?
据《新华每日电讯》4月17报道,针对“回拨陌生未接来电可能产生高额吸费”的传言,工业和信息化部清算司负责人16日说,通过大量详尽调查,高额吸费基本不存在可能性,这是不法分子为推销所谓群呼设备利用互联网所做的欺诈性宣传,公众应谨防受骗上当。
与此相类似,《上海证券报》报道,近期一则传言引发热议,称上海部分热销楼盘合同撤销率畸高,从而怀疑成交走高的“繁荣”背后,实际掺杂了人为操纵的假象。而上海市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公开回应,在有针对性的调查之后,报道楼盘的网上撤销率为3.3%,属于“基本正常”。
上述两则报道,不约而同地引发出一个相同的问题:消费者的感受与有关部门的认定不一致。消费者质疑“响一声”挂断涉嫌某些运营商非法“窃取”消费者的电话费,而有关部门认为“基本不存在可能性”;消费者质疑房地产合同撤销率畸高实为地产商故意造成房地产的表面“繁荣”,以欺骗消费者,而有关部门则认为撤销率属于“基本正常”。同为一件事,消费者感受和有关部门的认定缘何有这样的差距?个中缘由值得关注。
其一,可能与消费者和有关部门的信息不对称有关,由此导致消费者的感受与有关部门的结论出现差异。其二,消费者和有关部门对同一件事的判定依据不一致,有关部门依据的数据多为一些运营商上报的信息,而消费者则是立足个人遇到的感性认识。还有,公众也在质疑,有关部门的认定结论会不会受到一些利益团体的影响?这些利益团体会不会故意隐瞒或者缩小问题?另外,有关部门管理会不会存在漏洞?
有关部门和消费者对同一事件认识上的不一致,有的表面上看起来只是统计口径上的不同,但它往往会引发一系列不良影响。比如,消费者由此产生对有关部门的不信任,甚至认为有关部门在有意保护利益团体。不仅如此,有些消费者可能因为自身感受与有关部门的结论存在差异,而认为有关部门不履行职责,从而产生逆反心理,影响到一些管理部门在消费者心中的权威,影响到有关领域调控措施的实际效力,甚至导致简单的管理问题复杂化。
如何消除消费者与有关部门之间的误会,实现两者的契合,有赖于信息的进一步公开和准确,有赖于制定统一的数据采集规则,有赖于阻断有关部门和一些经营者的利益传递,更有赖于有关部门以及相关法规对消费者利益的切实关照和保护。重要的是,有关部门首先要正视公众感受与权威认定之间的差距。要能够从建立和谐社会的立场出发,认真分析问题,进一步完善相关信息的公开,更多地从消费者的角度考虑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努力缩小直至消除消费者的感受和权威部门认定的不一致,使经济社会的运转负载更多的和谐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