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2日,黄石市市委书记王振有(左二)和市长王建鸣(左一),欢迎周润发(左三)等明星的到来。 |
4月1日,市长王建鸣为电影《黄石的孩子》导演罗杰·斯波蒂伍德等主创人员颁发“荣誉市民”证书。 |
一个主题:欢迎黄石的孩子回家
在整个2007年,黄石市民全然沉浸在《黄石的孩子》营造的氛围中。街道上,横幅挂满了两边,海报也贴满了公交车站的广告箱。媒体的相关报道也陆续见诸报端,除了给市民增加谈资,也几乎使大多数市民对即将到来的全球首映式充满了憧憬。
黄石市各市直单位、机关、学校、企业也都出动了。
在学校,黄石的孩子知识竞赛举办了,黄石的孩子征文比赛截稿了,各政府部门和各事业单位也是大会接小会,主题完全相同——以全新的市容市貌“迎接黄石的孩子回家”。
市民也积极对即将到来的首映式献言献策,有的建议给剧组送青铜器、孔雀石或美尔雅西服,有的建议拿何克所生活的民国时代马车为首映式助阵,更有人建议既然是黄石的孩子,就在黄石贫困山区的希望小学选拔十名优秀学生代表参加晚会。
在这个民意沸腾的时刻,黄石市民们自然想象不到,陕西秦岭峰丛深处的陕西凤县双石铺的心情。这是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地方,只有横穿镇区的嘉陵江是最忙碌的过客。
据史料记载,双石铺,既是陕西凤县的县城所在地,也是二战时赫赫有名的“工合”运动的主要阵地,路易·艾黎与何克当年就在这里经营他们的培黎学校,收留那些流落至此的战争孤儿。
2007年年底,一个老人把电话打到了凤县县政府。老人叫聂广涛,是何克第三个养子,老人说现在有部电影是讲父亲何克的,但被黄石市拉去了,他请求凤县出面还历史以真面目。
但这个老人的嘱托最终没能实现,县里只是简单聊了一下这个问题,当时凤县正在尽全县之力创卫生县城和文明县城,《黄石的孩子》一事很快就不了了之。
“历史自有公论。”凤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王健说,“我们也没想过要去争什么,只想一条心搞建设。”
但老人并没有就此罢休,2008年2月19日,聂广涛在汇文中学与英国圣乔治学校历史探究合作项目研讨会上再次披露,真实的何克其实并未从湖北的黄石出发,而是从陕西的双石铺出发。影片存在“硬伤”。
随即,聂广涛的弟弟聂广沛也站出来说何克当年不太可能经过黄石。他同时表示,不会参加在黄石举行的首映式。对这些尚健在的何克的养子来说,不符合历史真相的宣传,势必会伤害他们对何克的尊敬和爱戴。正是何克,当年让无数流离失所的中国孤儿,感受到了温暖并认识了世界。
如同泼了一盆不大不小的冷水,这一消息迅速成为媒体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双石的孩子”还是“黄石的孩子”,让其欣然和黄石疲于解释。
一个很明显的变化是,其欣然和黄石都回避提何克在黄石生活过的话题,只说电影是艺术不是纪录片,与史实有出入也很正常。
1950年建市的黄石是个老工业基地和港口城市,其前身为目前下辖的大冶县,因清末名臣张之洞在其境内开办汉冶萍公司而奠定了在近代工业史上的地位。解放初期,凭借着国家对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矿藏丰富的黄石发展迅速,成为湖北第二大城市。
但进入1990年代,随着产业结构单一和老化,和国内其他传统重工业城市一样,曾经辉煌一时的黄石开始走下坡路,迅速被周边的宜昌、襄樊、荆州等城市超越。2006年,黄石市在省内的GDP排名滑落到第6位,处境难堪。人们不难理解,一直谋求快速跃升的黄石,一旦抓住某个机会,它那志在必得的决心。
“我们有地图为证”
“影片里说的就是我们黄石,而且何克确实来过这里。”尽管不停地面对质疑,黄石市的态度还是一如既往。新发现的证据增强了他们的底气,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邹红军强调道,“我们有地图。”
2008年3月25日,首映式的前一周,《东楚晚报》的一篇报道《学生绘就的地图明确记载,60多年前何克来到黄石》让黄石缓了一口气。该报道还称,这份地图是经专家考证的,所以《黄石的孩子》发生地在黄石一说没有问题。
报道中说的地图是指何克当年的学生孙必栋老人亲手画的一张何克足迹图,现收藏在中国人民大学艾黎纪念室。
3月24日,艾黎研究者聂亮亮老人迎来了一个南方的客人,对方自称是黄石《东楚晚报》的记者,想找有关何克的资料。
两人无意中翻到孙必栋老人的何克足迹图。孙老用圆圈把何克到过的城市用圆圈圈起来,然后在城市间象征性地连上虚线,其中没有黄石。聂亮亮知道对方的来意后,对这个记者说,她研究了半辈子的艾黎和何克,从来没有资料记载过何克到过黄石。
为了不让对方难堪,聂亮亮就开了句玩笑:“何克到过武汉,跟黄石也算有点挨边了,你也不算白跑一趟了。”临走前,这个记者说他立志要做个何克式的好记者。
第二天,这位记者的采访稿见报了,聂亮亮的玩笑变成了“这是目前证实何克到过黄石的最有力佐证”。记者的理论根据是孙必栋有一条虚线画到黄石旁边的长江上了,经过了黄石。
这篇报道在让黄石方面如获至宝的同时,也让聂亮亮和孙必栋陷入了被动和尴尬。聂亮亮的四个哥哥打电话责问她为什么说没有根据的话,不少专家也都打来电话,问她这个研究结论是如何得来的。在电话中,聂亮亮告诉记者,她有口说不清,气得高血压又犯了,现在白天都尽量待在家里,拒绝找她的记者,不想再涉足这个是非场。
孙必栋的遭遇也是类似。一位北京的校友打电话来质问他为什么要乱画。“我感到很气愤,这样是不尊重历史的。”孙必栋重新确认,何克在湖北只去过武汉和宜昌,后来就坐船到了重庆。他给这些城市连的虚线是象征意义的,2005年画这张何克足迹图时,还不知道有黄石这个地方。
“电影可以有适当创作,但历史就是历史,牵强附会不得。”孙必栋说。
还是导演斯波蒂伍德最后充当了这些争论的终结者。他在首映式前向中国媒体解密了片名的真正来由:故事原本发生在陕西宝鸡的双石铺,但电影编剧之一简·霍克斯利觉得“双石铺(shuangshi)”在英文中很难发音,就自己把它简化为“黄石(huangshi)”。但他和其他几个制片人都没想到,中国真的有“黄石”这么个地方。
“这是(因为)一个国家的一些地区不被另外两个国家了解。”斯波蒂伍德有些无奈。
但是,不管外界怎么质疑和评说,处于风暴眼上的黄石市还是平静如水。人们依旧过着闲适无忧的生活,相信当地报纸和街头小巷的口头消息,并有很强烈的地方荣誉感。
“周润发都过来了,电影还能假吗?”这个城市的大多数人,都对何克在黄石的壮举深信不疑,并且随时准备反驳任何质疑。
首映式
2008年3月31日,《黄石的孩子》全球首映式,正式在黄石市上演。
傍晚6时刚过,天边仍然微亮,这个位于长江中游的地级市就异于往常地热闹和兴奋起来。市民们纷纷走出家门,挤满了老城区那些狭窄弯曲的街巷。1100多名沿途把守的警察把汹涌的人潮梳理成流,引进不远处一座灯光炫目的老式体育场。那里早早就亮起了几束蓝色激光,把天空映射得神秘而又壮观。
好莱坞大导演斯波蒂伍德、香港影帝周润发以及周笔畅、光良、阿杜等当红歌手同台亮相,吸引了200多家国内外新闻媒体蜂拥而至。当晚有2万多名观众现场观看了晚会,中央台向全国全程直播,这座藉藉无名的华中城市,一夜间成为闪光灯关注的焦点。
同时被关注的,还有黄石市政府阔绰的出手。当地政府豪掷500万元缔造了这个超级晚会,尽管他们一再解释,市财政只补贴了50万元,余下450万元主要向社会筹资,然后通过首映式上的宣传短片、广告等方式作为回报。政府方面认为,500万元,是基本的成本费。
热闹还远未结束,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这部好莱坞大片将携同各式海报和预告片在世界各地的电影院里轮番轰炸,也将使“黄石”这个名字变得耳熟能详。
4月3日全球公映以来,《黄石的孩子》票房表现也不俗,首周票房就过千万。黄石的影院更是场场爆满,一些情节之外的细节和轶闻,就被衍生蔓延到民间来。人们按照自己的理解炮制不同版本的叙述,有的说自己祖上某位老人当年确实受过外国人的恩惠,可能就是何克;也有的说何克当年救小孩的地方已经成了革命烈士县云云。
这些说书般的街头议论,又经出租车、烧烤店等人流聚散处加工传播,如果对方是外地游客,这些出租车司机和老板们会更显煞有介事和眉飞色舞。
一向与黄石人颇有恩怨的大治市人,这回也加入了争夺何克资源的队列。一位大治市网友发帖指出,历史上先有大治才有黄石,二战期间还没有黄石市这一说法,因此片名应该叫《大治的孩子》才对,言中颇多酸意。
“名人效应”也眷顾了这里。首映式期间导演斯波蒂伍德和周润发先后去过的西塞山和国家矿山公园,成了当地炙手可热的旅游景点。就在刚过去的清明节假期,3天时间就有4万多名游客涌进了黄石。
若在街道上闲逛,类似“看大片,××一日游”的旅游广告就会紧随而至。最近,就连给周润发开过3天车的司机,也成了当地媒体的新闻人物。
而即将召开的中部地区博览会,人气急升的黄石同样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长远来说,《黄石的孩子》要成为黄石的金质名片。”邹红军说,“我们还考虑建一座何克纪念馆,搜集他的著作,图片,还将搜集一个电影拷贝,在作为旅游景点的同时,也用何克的精神来教育后人。”
在这个华中城市,“黄石的孩子”俨然成了2008年最热门的话题和流行语,它频繁出现在老师的课堂上,游子的家书中,甚至是街头巷尾的寒暄里。
“终于盼到黄石的这一天了。”像出了一口恶气,众多黄石网友留下这样的话。一些好事者甚至已经开始谈论,如果《黄石的孩子》冲击2009年奥斯卡成功,黄石是否会成为另一个卡萨布兰卡。后者是摩洛哥第一大城市,1943年好莱坞同名电影《卡萨布兰卡》让这座白色之城闻名于世。
(应采访者要求,文中余光顺、陈健为化名)
[上一页] [1] [2]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