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维良破解洛阳官场“迷雾”
■本刊记者 吴明华
“一夜之间,可以建一座豪华的政府大楼;但一夜之间,能不能改变政府的办事态度呢?连维良想改变我们的观念,转变我们的作风,在我们心里建起一座高楼大厦。
在“洛阳城事”这个洛阳人气最旺的网络论坛上,一直存在着两大派:“拥连派”和“拥孙派”。“连”即为洛阳现任市委书记连维良,“孙”是连维良的前任孙善武。连维良和孙善武主政洛阳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思路和风格,常常让当地网民们争论得不可开交。
就在互联网上激烈争论时,现实中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给这场争论不断增添新鲜的话题。从洛轴改制、创卫运动、“LYIC”,到公务员“大考”,每一次都让外界聚焦这个沉默已久的千年古都。在这些事件的背后,洛阳究竟发生了什么?主政者连维良是如何让洛阳人在网络江湖上形成“拥连派”?
《决策》在洛阳多方走访,试图从执政者的角度,拨开掩盖真相的迷雾,梳理出了一条清晰的主线。我们发现的是,主政者力图振兴老工业基地实现千年古都复兴的努力,以及对于现实的无奈。
“出师不利”
2006年2月,连维良调任洛阳市委副书记,随后任代市长、市长,7个月后出任市委书记。连维良的前任孙善武瘦小精干,做事颇具魄力,他主政洛阳5年间最大功绩是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城市建设,让这个“越来越像县城”的城市在外表上焕然一新。在洛阳人看来,孙善武使日渐衰落的老工业基地重新走上了振兴的道路。
尽管孙善武已经离任,但仍然有很多洛阳人拥戴他,以至在当地网络论坛上形成了“拥孙派”。作为孙的继任者连维良,将如何继续这条振兴之路,并展现怎样的执政风格,这是当时洛阳人最为关心的话题。
对于“兴也国企,困也国企”的老工业基地来说,无论是连维良还是他的前任,首先要面对的都是国企改制问题。从1998年开始,经过几年的改革,洛阳市中小国有企业基本完成改制,剩下的都是一些难啃的“骨头”。洛阳的几大国有企业历史包袱重,职工安置压力大,改革进展迟缓。
连维良在新乡任市委书记期间,就以新飞冰箱厂等国企改革著称,此时调任洛阳,自有希望其加快洛阳国企改革攻坚之意。
2006年初,洛阳大型国企之一的洛轴第一次重组以失败告终,此后洛阳市与国内外多家战略投资者进行合作谈判。连维良到任后,谈判的步伐陡然加快。3月初,世界第二大轴承制造商德国舍弗勒集团代表团访问洛阳,就洛轴事宜与洛阳市政府进行实质性洽谈。5月末,洛阳市国资委即与舍弗勒正式签订了整体收购的框架协议。
据有关人士透露,此次舍弗勒并购洛轴正是洛阳市政府主导的。尽管没有消息表明是时任市长的连维良主导并拍板的并购协议,但吸引外资参与国企改制是连维良一贯的思路。在他看来,外资不仅可以带来资金和技术,更可以提高国企的管理水平和竞争力,从而能达到拯救国企的目的。
然而时过境迁,令连维良没有想到的是,新飞冰箱厂的成功改制模式已经无法复制到洛轴身上,因为此时国人已经对外资并购潮感到恐慌。在舍弗勒并购洛轴的消息传出后,中国轴协以涉及国家产业安全为由立即公开表示反对,经过媒体炒作形成了一股强大的舆论压力,外资并购洛轴也随即被商务部叫停。
虽然后来在河南省政府的行政操作下,由永煤集团二次重组洛轴,让闹得沸沸扬扬的洛轴事件最终落下帷幕,但外资并购洛轴的流产给洛阳国企改革蒙上巨大的阴影,连维良的攻坚计划“出师不利”,此后洛阳的国企改制一度陷入停顿状态。
温和整顿
洛轴改制的功败垂成让“拥孙派”有了批评的口实,作为刚刚主政洛阳的连维良必须另行寻找施政的突破口。
对于发展区域经济来说,选择国企改革这条工业改造之路,远远没有投资兴建新产业见效快。在2006年12月的洛阳市第九次党代会上,连维良确立了“项目引资双带动”的发展主战略,把招商引资放在了第一位,寄希望用外来资本为这个步履沉重的老工业基地注入新的活力。
然而在招商引资白热化的竞争中,洛阳更为落后了。2005年,洛阳经济总量在中部六省城市中排在第4位,而实际利用外资数额仅相当于南昌的12.5%、长沙的12.6%、武汉的6.5%。许多投资商望洛阳止步,已经投资的知名企业要想办法撤出,这对于急于输血的洛阳经济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
“环境是竞争力,环境是生产力,环境是加快发展的宝贵资源。哪个地方在优化投资环境、创业环境上抢先一步,生产要素就往哪里流动,财富就往哪里聚集,哪个地方就能在发展上占得制高点,就能在未来竞争中赢得主动、争得优势。”在连维良看来,洛阳招商引资未能突破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经济发展环境差,其中最主要的是吏治问题严重。2006年,在世界银行公布的中国120个城市投资环境排名中,洛阳排在100名以外。在河南省统计局的经济发展环境排名中,洛阳的政府效率只排在该省第12位。
“洛阳官场中有一种‘迷雾’,有一种不知是何年沉积下来的‘官场病毒’,它们存在于公务员队伍中,成事无能,败事有方。为达到自己的私利,在重组止血过程中无事生非,制造障碍,浑水摸鱼。在投资后极尽沾油之能事。”一位知名投资商在洛阳投资失败后,给市政府的一封投诉信中写道。
对于洛阳官场的“迷雾”,上任不久的连维良就有着切身的体会:“现在有些机关效率之低、质量之差、扯皮之多、上班之不务正业实在让我们无法容忍。我的体会尚且如此,我难以想象许多企业家、普通市民该是多么无奈。”
连维良把洛阳吏治中存在的问题概括为效率低下、以权谋私、信用缺失等十大方面,并且下决心整顿吏治。与孙善武铁腕施政不同,个性温和的连维良整顿吏治的手段也比较温和。
2006年下半年,连维良连续召开了几次优化发展环境大会,并先后建立了首席服务官、企业事项代理服务制、企业安静工作日等多项为企业服务机制,在政府中建立请办事项周报、工作提示函、工作沟通函等多项工作制度。
“我们非常想突出这样一个概念:就是要把洛阳建成最佳投资环境城市、最佳创新环境城市和最佳人居环境城市。”洛阳人把连维良的施政宣言概括为“三个‘最佳’,一颗雄心”。
“一夜之间,可以建一座豪华的政府大楼;但一夜之间,能不能改变政府的办事态度呢?孙善武给我们创造了优美的硬环境,让我们心情愉悦,而连维良想改变我们的观念,转变我们的作风,在我们心里建起一座高楼大厦。”一位洛阳人如此评价前后两位主政者的不同思路。
连维良的吏治整顿得到多数洛阳人的拥护,网络论坛上“拥连派”也日渐增多。
“单兵作战”
洛阳人深恶痛绝的官场“迷雾”,在连维良的整顿下有所改善,但整肃吏治、改变软环境的难度之大,绝非盖几座大楼,修几条路所能比。
连维良为政府创建了很多新的制度,但制度的好坏要看它创造效率的高低、效果是否明显。一位洛阳政府机关人士坦言:“目前看来,这些制度很多流于表面,不能深入开展;一些制度则很难落到实处。一次会议就可解决的问题却要长时间等待公文在各个部门之间运转的结果,甚至一些部门‘踢皮球’现象在加重。”
2007年,一场“创卫运动”将洛阳官场不务实的作风又暴露无遗。
洛阳市11年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都没有成功,2007年,洛阳再次提出创卫。按国家规定,无论哪个省推荐的创卫城市如果没有通过当年的验收,该省在今后的两年时间里,将不再有资格推荐其他创卫城市。所以一旦失败,受影响的不仅仅是洛阳,而是整个河南省。在此压力下,连维良在曾对洛阳全市人民公开承诺:创卫,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在不惜一切代价确保创卫成功的死命令下,洛阳市各机关局委几乎以2/3的精力用于创卫,甚至出现了“盯梢”国家爱卫办暗访组、法官不判案上街捡烟头、街道办出钱收购苍蝇、关闭沿街商业门店、强制瓜农在车上卖瓜等诸多怪现象。这些过激方式将洛阳再一次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以至于连维良不得不亲自出面“灭火”。
虽然洛阳终于创卫成功,但创卫运动造成的负面影响几乎抵消了正面效应。在“拥孙派”看来,“创卫运动”是为了政绩的扰民工程,而“拥连派”则认为创卫有效改善了城市形象,而其中的问题主要出在一些基层官员身上。
连维良希望通过创卫来改变洛阳人居环境,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还可以以此为契机整顿吏治,但事与愿违。有人形容连维良是在“单兵作战”。
“创卫运动”让连维良意识到,洛阳市一些干部的低素质。在平时的调研中,连维良也发现一些县处级干部一问经常是三不知,一些执法机关去企业执法时知法犯法,扰乱企业生产秩序。这些对连维良触动很大。于是,他提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要学会“五新”知识,即基本法规和新法规、重要政策和新政策、重要时政和新时政、基本知识和新知识、基本市情和新市情,并把“五新”相关知识编成手册,让全市公务员人手一册。
2007年底,洛阳市举行首次公务员应知应会知识测试,不参加考试者将评为年度不称职,考试不合格者,将不能作为提拔对象。连维良规定以后每年都要举行这样的考试,“大考”让数千名洛阳公务员着实“很紧张”。
“我们不摘帽子,不砸饭碗,但要给某些同志提高自身素质的机会和压力。”连维良这样解释公务员“大考”的初衷。对于连维良这一整肃吏治的创新做法,洛阳人虽然褒贬不一,但这符合连氏温和的施政风格。
网络江湖
连维良通过吏治整肃不断地改变着洛阳人,同时洛阳人也在观察这位新书记的风格和特点。
“连维良真是一个特别的领导,精力超级旺盛,很多问题比专门研究的人还要清楚。有一次开会我本来是昏昏欲睡的,但是后来发现他竟然是自己在脱稿讲,我竟然听他的讲话把养老保险6大变化听明白了。”洛阳一位政府人士对连维良非常佩服。
经过一段时间的比较,洛阳人发现连维良和他的前任孙善武在工作习惯上有很大的不同。孙善武喜欢早起,一为锻炼身体,二为深入工地,了解工程进展情况。有时早上6点就召集有关部门负责人研究解决问题,可谓闻鸡起舞。而连维良则喜欢晚睡,经常公务要处理到深夜,有时会半夜打电话询问相关部门负责人,可谓焚膏继晷。有人形象地称孙善武为“孙黎明”,叫连维良为“连半夜”或“连轴转”。孙善武习惯现场办公,注重眼见为实,而连维良则注重政府间公文运作,通过公文及时沟通、解决问题。
连维良执政方式的另一个特点是善于发现问题,特别善于发现细小入微的小事。他能从小事作起,从自我作起,很多事情从上任来就一直抓着不放松,许多事情也确实抓到了实处,为群众办了很多实事。在很多洛阳人看来,这一点颇为难能可贵。
最能体现连维良施政风格的,是他对于网络民意的批示。洛阳市政府信息中心每周都会把相关网络民意编成“网民反映问题办理情况周报”,送给连维良批阅。每到周末,他要用一个专门的箱子把一大摞周报或专报带回家,对于其中的大部分都会作出批示。其中的一些批示,在网上流传甚广。
有一次,连维良甚至在半夜两点,打电话通知有关部门次日上午召开联席会议。他说:“看周报,我夜不能寐。”
关于连维良与网络江湖的故事,网上流传很多。2006年6月,连维良在市政府网站开通“连线政府”栏目,让全市所有政府部门有专门与网民互动的地方。2007年2月,连维良通报批评了两个市直单位和3个县政府,因为他们没有对网民反映的问题作出及时回应。同年8月,在连维良的批示下,洛阳市委、市政府发文严禁官员威胁或调查网民,甚至打击报复。
连维良每一次“冲入网络江湖”都引起很大轰动,也让很多网民交口称赞。对于连维良来说,不仅可以通过网络渠道了解民意,解决群众的很多问题与矛盾,更可以发动网络民意来促进吏治整顿和软环境建设。这样他的整肃吏治就不是“单兵作战”了,而是打一场“人民战争”了。
连维良持续的吏治整顿,让所有官员都感到紧张。这种全市上下都紧张的局面,在洛阳官场已经多年不见了,洛阳的软环境也有所改善。随着连维良施政思路和风格的逐渐展露,网络论坛上“拥连派”人气渐旺,在与“拥孙派”的争论中逐渐占据上风。
“连书记刚来洛阳时表示来到洛阳很荣幸,也感到肩上的压力,表示以后会努力工作,不辜负洛阳人民的期望,现在我相信连书记说这些话都是出自真心。”一位原本“拥孙派”的人士在“洛阳城事”论坛里这样写道,“有一次,在首都机场见到连维良在飞机上批阅公文,自己很感动。转念一想,也许他还需要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