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甲系列总指挥岑拯做客搜狐现场 |
长三甲系列总指挥岑拯 |
点击观看视频:岑拯做客谈长三丙运载火箭成功首飞
主持人(中国航天报记者黄希):各位网友大家下午好,25号晚上的11:35,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又一个首飞型号长征三号丙火箭顺利升空,今天非常有幸请到长征三号丙总指挥岑拯先生,岑总跟大家打个招呼。
岑拯:大家好,我是岑拯。
主持人:在和您做访谈之前,有人提过这样的问题,您明明是长征三号甲总指挥,为什么又干长征三号丙总指挥,这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岑拯:是这样的,我是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的总指挥。
主持人:长三丙可以说是“老幺”了,最后一个。
岑拯:是的,这个月4月25号发射的,是长三丙首次飞行,获得成功,在我们航天运载火箭型号里又诞生了一个新的成员。这个火箭研制比较早了,在93年、94年就开始和长三乙同时研制,因为种种原因,停顿了一段时间,一直到2003年才开始启动研制,到今年4月25号执行首次发射任务,获得了圆满成功,这个结局还是非常好的。
主持人:请问岑总,这个火箭的升空,是不是您干总指挥以来干的第一个首飞型号?
岑拯:担任总指挥是2004年5月份。在这之前有长三甲、长三乙,前任有更老一代的专家作为总指挥,我是2004年接班。作为我来讲,长三丙就是新的首飞型号,感到很高兴。
长三丙火箭之前没有任何飞行实验 发射前曾有争议
主持人:据我了解这个火箭之前没有进行任何飞行试验,当时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来用没有经过飞行试验的火箭来执行这次发射?
岑拯:一般意义来讲,执行这么重要任务的一次发射,应该是用稍微成熟一点的火箭更好一点。但是作为长三甲系列研制来讲,从开始研制,从86年开始研制,就制定了一系列计划,有很多的技术,我们在技术上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火箭上很多单机通用比较多,像发动机、助推器发动机都是通用。包括控制系统的计算机平台,都是通用的。包括其他的测量系统、传感器,还有相关中间装置等等设备都是通用的。有这样得基础,更重要得一点是整个队伍是一支,积累了很多经验。长三丙的变化是有,但不是特别大,作为新的火箭首飞,不进行一次飞行试验也有一定的把握。从96年以来,我们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在产品质量可靠性包括产品化方面做了很多相关的工作,因此对产品的功能特性的认识比以前更高一些。因此产品的可靠性、安全性,比起96年以前,提高了很多。通过队伍,通过产品,通过技术等等相关的因素,组合在一起,我们决定直接投入应用发射,不需要再做一次飞行试验。这样的话既节省了经费,也能体现我们的能力,最后证明我们走得还是对的。
主持人:我听说这次打的卫星,在选择火箭的时候有不同的声音,大家觉得可以用长三乙,有人说用长三丙,是这颗卫星的应用需要推动了火箭投入市场的步伐,当时为什么不用长三乙,而用长三丙?
岑拯:我是整个立项过程都参与了,在长三丙诞生之前有长三甲和长三乙。当初讨论时,卫星研制方希望用长三甲或者长三乙的都有,我们希望推出更新的火箭。因为这样能更好和卫星匹配,我们也具备了这个能力,卫星的机械接口也是兼容的。但是有一个担心,毕竟没飞过,这是很多人非常担心的。从我们的技术掌握程度,产品成熟程度,对火箭的特点了解,还有产品质量控制方面,包括测试覆盖性,实验的充分性方面,我们做了很多工作,也能够完成这项任务。通过多方的协调,大家对我们火箭的研制能力还是认可的,因此尽管有不同的声音,但是大家最后决定还是让它表演,给它机会。最后我们非常高兴,作为这项决策的工程老总,还有集团公司的老总,包括卫星总师,总指挥,对我们推出这个火箭给予了充分的信任,也支持了我们的工作。利用这个机会,我们对他们的信任表示非常感谢。我们做出来的结果也没有辜负他们的期望,也达到了要求,这个结局非常好。
主持人:这次去发射场,我看到长三丙跟别的火箭不一样,有两个圆筒和两个翅膀,能不能跟网友解释一下这两个圆筒和两个翅膀究竟做什么用,跟以前的长三甲和长三乙有什么不一样?
岑拯:长三甲系列火箭当时在设计的时候就考虑到一个芯级状态,就是长三甲状态不带助推器的是一种构型;为了增加运载能力捆两个助推器,也可以打不同的卫星;再多增加两个助推器,一共捆四个助推器。这样可以构成一个光杆的,带两个助推器的,还有加四个助推器的几种构型。86年立项的时候就考虑型谱,现在实现了。不带助推器的长三甲,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的运载能力只有2.6吨,捆两个助推器的长三丙最大运载能力达到3.8吨,捆了四个助推器的长三乙达到5.5吨。此前的长三甲、长三乙跨度比较大,长三甲是2.6吨,长三乙是5.5吨,中间缺一个台阶,台阶跨越比较大。国外的卫星有3.5吨、3.8吨,国内三吨左右的比较多,为了让用户多一种选择,从成本上考虑,应该中间有一个火箭,就做了两个助推器的,这种火箭更合适,这样构成了一个长三甲系列比较完整的型谱。捆的两个助推器是产生推力的,是有功能的,它的功能就是助推火箭,让它飞得更快,运载能力更大一些。为了增加它的稳定性,在另外一个方向,90度方向加了两片小尾翼,起稳定作用,飞行的时候让火箭的稳定性更好一些,两个助推器加上尾翼,飞起来,我们控制起来更容易。不加两个尾翼也是可以的,我们做了仿真实验,也证明可以,但是为了保险起见,我们增加了尾翼,减少了姿态控制系统难度。看起来有点怪,从这次飞行结果来看,效果非常好,非常稳定。
主持人:这样的火箭我们以前有过吗?
岑拯:国内是没有的,但是国际上有。
主持人:这种火箭飞行状态的平衡要求很高?
岑拯:是这样的,这样的话增加了设计的难度。做这个状态,因为市场有需求,我们就得攻克这个技术,让它实现。作为航天人来讲,攻克这项技术,是我们的职责。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把它攻克下来,实际证明也是这样的。
[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