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文章:北京为奥运华丽转身
“从城区到近郊,只要一杯茶的工夫”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赖臻
4月30日,是北京奥运会开幕倒计时100天。
回首2001年7月13日那个夜晚为起点的7年间,北京加快了城市建设发展的步伐。如今,奥运元素已渗透到城市的各个角落,奥运效应已惠及这里的每个人。在奥运节奏中,北京这座古老的都市实现了一次华丽的现代转身。
37个场馆在实战中得到检测
4月19日和20日,北京五年来的最大一场春雨没能阻挡国家体育场(“鸟巢”)的开门纳客。随着“好运北京”国际田联竞走挑战赛在这里举行,公众也迎来了最为期待的奥运场馆亮相。这也是全部37个奥运场馆的压轴亮相。
据本刊记者了解,从新材料利用到新型能源,从环保节能到坚持“以人为本”,“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三大理念在每座奥运场馆中都有着直接的体现。其中有待时间验证的赛后利用问题,已在规划选址时进行充分论证。利用现有资源和节约用地,在兼顾旧城风貌和文物保护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考虑民众需求、方便民众使用的场馆建设初衷,在一系列测试赛中已得到初步体现。
其中,“鸟巢”、“水立方”等设立于北京城北,既是充分利用该区域从1990年亚运会起已经形成的体育设施、酒店和公寓设施,也是遵照《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中将中轴线的北端规划为集文化、体育、会展、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重要城市功能区的要求,同时也是兑现北京在申办时的承诺,方便运动员和媒体在较短时间内到达赛场。
同样受到关注的还有四所建在大学校区的场馆。分别位于东南部和西北部的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和中国农业大学的体育馆,奥运会后将辐射本校几万名师生员工和周边居民的体育锻炼。
在奥运会举办前,安排一系列的测试赛,对场馆、竞技组织、交通等工作进行全面的预热和检验,是历届奥运会成功举办的重要经验。北京奥运会也不例外,这些赛事的举行,不仅为广大运动员和教练创造了热身的条件,也为这些奥运场馆进行全面实战演练提供了宝贵的机会。
据北京奥组委负责人介绍,通过已经结束的30多项测试赛实战演练,赛时指挥、竞赛组织、接待服务、技术系统等各项奥运筹办工作和各场馆设施的运行能力得到了全面检验。北京市副市长、北京奥组委执行副主席刘敬民向记者介绍道,“注册、抵离、入住、交通、餐饮等接待服务也得到了检验和实时优化。”
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对赛事组织工作予以肯定,各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也发布了“好运北京”系列赛评估报告,报告指出在已经结束的“好运北京”体育赛事期间,无论是技术保障还是技术系统运行测试都取得了圆满成功。
[1] [2] [3]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