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镇江新区姚桥镇的华山村,因一曲《华山畿》及华山畿传说而备受考古和文史界专家的关注。昨天,记者走进这个千年古村,去感受历史,品味文化,同时也期盼着古村在岁月的长河中再度焕发青春。
《华山畿》:一则感天动地的爱情故事
“华山畿,君既为侬死,独活为谁施?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这首南朝乐府民歌,相传便是《梁祝》这一广为传唱的爱情悲歌的雏形。
宋郭茂倩的《乐府诗集》里记叙了这则感天动地的爱情故事。
传说,南朝宋少帝时,南徐有一士子前往丹阳途经华山时,遇见一美貌女子,走后三天,相思而逝。临终时嘱咐,灵车须载其棺木从华山经过。当灵车行至该女门前,牛任凭拍打终不肯前行。该女子出门歌《华山畿》一曲后,棺木应声而开,女子纵身入棺而死。时人将两人合葬,名“神女冢”。
而据考证,“华山畿”故事的发生地就在今天镇江新区姚桥镇华山村。去年,省政府公布了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华山畿》和华山畿传说”榜上有名。如今,走在古老的石板路上,仍保持着原生状态的自然村落,古街、古巷、古院星罗棋布,古韵、古风扑面而来,便宛如走进一部古书,似乎每踏一步就能用足音敲出一个民间传说、一个历史故事。
《华山畿》是当地人口耳相传的民间故事。如今的华山村依然有很多老人孩子在兴致来时会唱上一曲《华山畿》。2006年夏天,一直在当地人中流传但未能找到遗迹的“神女冢”在华山村被考古人员发现了。这是一座大型的南朝时期男女合葬墓,距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专家及当地群众认为,它很可能就是我国四大民间传说“梁祝”雏形《华山畿》之“神女冢”。
高33.8米,胸径1.94米的古银杏树是该村现存最古老的地面古迹。该树种植于南北朝时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至今郁郁葱葱。古银杏树旁的张王庙仍香火旺盛。据说,目前江南一带最早的庙会就在该庙。每年农历正月十五的开门节、十月十五的关门节,从附近乃至邻近省份的人都会到这里来赶庙会。
令当地村民们倍感自豪的是一条被称为“龙脊街”的古街。据《丹徒县志》载,1000多年前,这条古街上有日杂小百货店、茶馆、布庄、工艺绣品铺、酒坊、油坊、饭店、绸布店等商店30余家,逢年过节更是人潮如织。
各朝各代都在华山村留下了各式各样的古井——禹王井、南宋古井、观音井、民清古井等;清代的“举人门”上的砖雕,采用多层次圆雕、浮雕和镂空等雕刻手法,图案精细,栩栩如生;三进42间,建筑面积1400多平方米的张家老宅“积昌堂”,宅群结构严谨、错落有致、布局合理,主人张麒麟是李鸿章的管事;历史著名人物冷遹出在华山村,当地还留有冷家祠堂;华山村的李家祠堂据其宗谱记载,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后裔;此外,华山村还是太平叫叫的发源地……
遗产:亟待保护修缮
华山村因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而被誉为“江南第一古村”。然而,记者在村中看到,古老街肆因时代变迁在日渐衰落,古老建筑因年久失修正垮塌损坏,古老文化因缺少传承而面临消失的危险……
眼看着古老的历史文化遗产在自己的面前渐渐消失,华山人非常痛心,许多有识之士也纷纷伸出援手试图留住这一份宝贵财产。今年已经70高龄的解小祥便是其中之一。解老本不是华山村人,但自从1976年娶了村中姑娘任桂芬以后,便与历史悠久的华山村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发动村民集资保护那棵千年银杏树开始,到恢复张王庙、修复太平门、朝阳门、迎嘉门、安康门等6大券门,再到发动成立华山民间古文化保护修复委员会,联络村里村外各界人士共同保护和修缮老街、老宅、老路、老桥……虽然出了钱,吃了苦,甚至受了气,但他依然如故,乐此不疲。因为他爱这个村,爱这里的人,爱这些古老的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遗产。他说,在村里,像他这样为保护华山村的古老历史文化而出钱、出力、出主意的“业余文物保护员”还有四、五十个,经常参加各种保护活动的也有20多人,募集的保护修缮资金超过20万元。
然而,这一切只是杯水车薪,令解老忧心的是,像华山村这样经历6000多年留存下来的古村落已经不多,可单靠他们自己的力量,实在是力不从心。
让古老村落焕发青春
斑驳的石阶、萧瑟的木房、偶尔的人语,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在小街上蹦跳着向前走……临近中午的小街,如往常一样静谧。小女孩不知道,她脚下所踩着的醇厚历史积淀,正引起各界人士的关注,他们期待着让这片古老的土地焕发青春。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我市的国家一级作家庐山多次来到华山村,为华山村的发展出谋划策。讲到华山村,他激动地说,华山村地处吴地,各种史料和出土文物表明,这里有着6000多年的悠久历史,这里还有着各种小戏、历史遗存、特产,如果不加以抢救、保护和开发,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步消失。他认为,要使得华山村焕发青春,各级领导必须加以重视,加大保护和投入力度。
退休已经多年的杨俊达是华山村人,虽然住在镇江,但是只要村里有事,他随叫随到。他介绍说,近年来,北京、上海、苏州、镇江等地的许多专家学者曾来到华山村考证,都认为这里是一块“宝地”,应该加大保护和开发力度。他认为,华山村的文化都是有真实的历史依据的,不是人造景观,其开发价值远远大于一些人造景观。
历史:不能仅是照片或回忆
“这些老建筑,历经百年风雨,许多地方都已破败,有的甚至已经腐朽,如不抓紧修复,留给后人的可能只有照片或回忆了。”在三进42间规模的晚清建筑张家老宅“积昌堂”,华山村村委会副主任戴金中介绍老建筑曾经辉煌的同时,更多是如何尽快保护和修复这些“老家当”的焦虑。
戴金中说,4年前村里成立华山古文化修建委员会至今,共募集资金20多万元。这些年来,村里修复了6个券门、买下了李家祠堂等部分古建筑,资金已所剩无几,就连为千年古银杏树装一套避雷设备都难以实施。目前村中八成是老宅,要将如此大体量的建筑及人文景观,开发成具有一定水准的旅游项目,单靠村里力量显然是杯水车薪。
空间布局、功能分区、旅游项目……在该村旅游开发规划上,能清晰看到有关专家打造千年古村的思路和设想。“要把纸上的规划变成现实,村里一方面积极争取上级的支持,同时也想在运作上作一些突破。”说起下一步的打算,戴金中双眼显得非常有神。他说,村里为此准备成立一个华山旅游开发公司,采用招商引资或其他商业运作形式,将古戏台、当铺等古建筑以适当的价格卖给个人,动员社会力量,进行产权式经营。当然,使用者之前必须与村里签约:按规划设计要求实施“修旧如旧”。
戴金中最后补充,这种挽救古建筑的商业运作模式,最重要的是能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认可。他希望政府就该村目前这种特殊状况,在政策、税费等方面予以更多的扶持。(姜木金毛小平沙艳秋陆智国) (来源:人民网地方频道)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