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作家柏杨四月二十九日凌晨一时十二分,病逝于台湾新店耕莘医院,享寿八十九岁。据“中央社”报道,柏杨二月二十四日因肺炎并呼吸衰竭住进加护病房,三月十九日转入普通病房,后来又因胃部问题进行“胃造廔”手术,再次住进加护病房,四月十二日才转普通病房,以氧气及呼吸辅助器治疗。柏杨,1920年出生于河南,毕业于东北大学,曾任自立晚报副总编辑及公立艺专教授。柏杨著作等身,知名作品包括《丑陋的中国人》、《中国人史纲》、《柏杨版资治通鉴》等。
资料图为柏杨和他的漫画形象。中新社发陈国华 摄
中新网5月6日电香港《明报》6日刊登马家辉文章《四个柏杨四个身影》说,柏杨先生病逝,回看其产量丰盛的创作与著述,不难发现“四个柏杨”的四种取向。这四个柏杨,既有雷同,却亦相异,就在雷同与相异之间,数十年来,刺激了全球华人读者的脑袋、挑动了全球华人读者的情绪,而这,就是“柏杨旋风”影响力之所在。
以下是该文摘要:
第一个柏杨,是比较被人忽略和淡忘的“文学柏杨”,小说就是他的成绩表。 柏杨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撰写小说,1977年亲自编辑出版《郭衣洞小说全集》,共8册,收录了10多个作品,长短篇不一,就数量而言,不算多产,但尝试面向是广泛的,政治反共、童话幻想、乡野传奇、侦探推理,门类繁多,博杂纷陈,充分展示了作者的企图心与想象力,更在主题上直探从传统到现代的社会转型焦虑,像猛力推撞挡住视线的那道厚实木门,尽管门仍未开,读者仍未窥见门外景色,却已料得,门外另有风景。
第二个柏杨,是为人津津乐道并感受深刻的“批判柏杨”,对所谓“酱缸文明”施以无情挞伐的杂文就是他的旗帜标记。 早有论者指出,“酱缸”二字实非柏杨原创,鲁迅早就用过,但这词汇到了柏杨手里被发扬光大,他透过犀利的笔锋,引述灵活的史料,纵论千古,横扫百朝,替中国人素描了一张丑陋的脸孔,为中国文化铭刻了一张恶俗的图谱,华人读者观之,或自惭,或心痛,每读一字皆涌百感,欲辩无言,欲驳无语,唯有低首沉默或摇头叹息。
柏杨的批判杂文,有如一杯“冰火鸡尾酒”,威力之劲之烈,能令读者心里感觉到忽冷忽热。
热者在于,柏杨愈把中国人、中国文化、中国历史说得不堪,读者愈能领会到咒骂背后的那股“恨铁不成钢”的“爱”,由是心头愈欲奋身力挽狂澜,站在不同的岗位,把中国人的面子救回来、把中国文化的素质拉起来、把中国历史的时势拔起来。这股热,正如我们读鲁迅,愈读,愈易变得血脉贲张而投身革命,若是无爱,谁还理会这个国家?
至于冷,则是对于专制掌权者的不屑与齿冷。别忘了柏杨狂批中国文化之时,正是蒋氏父子在台湾大搞特搞“复兴中国文化”之日,出身于国民党党工干校的柏杨不想直接批判国民党,乃绕一个弯,从文化入手借古讽今,嘲弄历史便等于讽刺当下,有心人读了文章,自然有如饮下一杯解渴的冰冻可乐,喉咙先有一阵爽快,再从胃底涌起一滩气泡,浑身舒畅无比。
只要时代仍有专制,只要政治仍有压制,读柏杨,永远令人爱恨交缠。
第三个柏杨,是“人道柏杨”,功德在于他那两本关于泰北孤军的创作报道。 那两本书,一叫《异域》,一叫《金三角.边区.荒城》,柏杨于80年代曾经忆述,“《异域》写作的时候,我没有亲自到过异域现场,想不到时代在变,现在反而激起读者急于追问大撤退后孤军的命运,《中国时报》副总编辑高信疆先生要我往泰国北部走一趟,泰北回来,写文连载,就收到读者捐助巨款,并引发社会上长达数年之久的"送炭到泰北"运动”。
第四个柏杨,是“历史柏杨” 成就在于《中国历史年表》、《中国帝王皇后亲王公主世系录》、《中国人史纲》、《柏杨版资治通鉴》等。柏杨于牢里开始有板有眼地整理历史数据,出狱后,再花10多年时间完成多书,用现代化的语言和编辑形式勾勒、呈现了中国历史的博杂脉络,例如他所译注并评论的《资治通鉴》版本,附有大量的地图,并把地名、官名今古对照,对现代读者之认识历史极有方便帮助,个中功德,连唐德刚教授亦予以肯定为“历史家”,并说不同意的人只是“心怀不平和头巾气的成见在作邪”。
柏杨先生走了,但留下了四个曾经影响我们、仍必继续影响我们的书写身影;这是他的多变与多才,我们敬重柏杨,不可不全盘理解他所曾作出的努力和贡献。
愿柏杨先生安息。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