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元点:台湾知名作家柏杨4月29日凌晨病逝,享寿八十八岁。
齐世明文:今天是“五四”青年节。于年轻人的节日作别柏杨,似别有一番意味。
柏杨,1920年出生于河南。履历显示,他毕业于流亡到四川三台的东北大学政治系。这样,他生命的年轮上就刻下了“东北”与“辽宁”这样四个不可磨灭的汉字。而1948年,刚从东大毕业的柏杨,28岁的柏杨,又来到在战火中战栗的沈阳(当时称奉天),这样,他生命的年轮上就又刻下了“沈阳”与“奉天”这样四个更难磨灭的汉字。
所以,于“五四”青年节之际,在沈阳遥祭柏杨,有着特存之意义。
这,不仅因为彼时彼情的柏杨正值青年,亦不仅由于今时今情正宜呼唤青春精神,还由于柏杨的不悔,像屈原纵笔所昭示的那样:“其九死犹未悔”。
人们常说,青年人最大的资本是年龄。即使一再做错了事,还可以悔之,还可以像刘欢歌中唱道的:从头再来。
但柏杨似无怨无悔。他1968年遭国民党当局罗织罪名判处12年徒刑。关在绿岛监狱的柏杨无悔,身陷囹圄,却坚持不放下手中的笔,坚守说真话、说实话的立场,坚韧地完成了《中国人史纲》、《中国历史年表》等三部书稿,洋洋近百万言。
柏杨的一生,个人命运在大时代中颠簸不已,但他坚持自己的追求,无悔。现时之社会,除了逐利便是追名,腹内空空不要紧,要紧的是有几个“本本(XX证)”或几个“头衔”。然而,柏杨不屑此“道”,不悔己求,他著作等身,多任主编,但居然连一张文凭都没有,去世前才得到一个名誉博士头衔。而在他的身上,在这一代知识分子的身上,却体现出了传统士人的良知和硬骨!
最后一个避不开的话题是柏杨的倾心之作《丑陋的中国人》。1985年8月,柏杨之作横空出世,1988年湖南出版社发行,一时“洛阳纸贵”。其时正拨乱反正,人心求变,国人亦不吝扪心自问。在一系列反思之际,所谓“酱缸”文化,所谓“酱缸蛆”形象似两束银针,让人们脆弱敏感的神经丛,感到一阵“麻辣烫”!有人埋怨,柏杨对国人的评论有一股怨毒之气。但细看柏杨之著,应该能领悟那种老式知识分子爱国爱众之心。不是柏杨毒辣,而是他爱得深沉。永说真话,矢志不渝,柏杨一生的不悔与不改,何其可贵!
今日思之,年轻的柏杨在沈阳度过了大约两年时光后,于年底随着人流前往北京,随后飞往台湾。如果从柏杨离开沈阳那年算起,至今刚好是60年,这也是他离开大陆60年吧。
60年后青年节,想到终于停笔休息的柏杨,应该在他的墓碑上写上这么一句话:这是青年也是我们一面美丽的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