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到了救助点,一切都会好的 |
| |
小妹妹,别怕 |
“让老弱病残和孩子先走”
14:00,我们到了!飞机还没有降落,记者已经看到山脚下一块空旷的广场上,聚集着很多灾民,他们顶住直升机巨大的气浪,仰头看着我们。尽管看不清他们的脸,但我似乎已经感受到了他们充满期待的眼神……
从12日强震后到昨日,他们已经在这里整整等待了6天!当生的希望终于出现在眼前,该是怎样一种迫切?
飞机停稳后,我看到人群显然开始躁动起来,突然我明白了:大家都想挤上飞机!这一刻,能上飞机就意味着终于有了一对翅膀飞离这里所有的恐怖和不幸。
然而,直升机一次可以救援的人数有限,怎么办?机组果断决定:先救伤员和老弱病残!这意味着要有很大一批人暂时还是要留在这里。
一度拥挤的人群突然缓缓散开了,灾民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默默地争先将伤病员和老人、孩子让到前面,自己排到后面去。
很快,第一批需要送走的伤病员和老人、孩子已经被灾民们“推选”了出来。而与此同时,卸载物资的工作在飞快地进行。一队在此执行救援任务的空降兵身着迷彩服,迅速排成整齐的两排,你传我、我传你,将机场内的物资全部卸载完毕。
这边刚一结束,12位伤病员和老人、孩子便在战士们搀扶下向直升机奔来,他们有的脚步踉跄,有的只能坐在手推车里。见此情景,机组成员飞跑上前,有的将伤员和老人背了过来,有的将孩子抱在了手上一路小跑……按规定,空军飞行员不允许接触伤病员,也没有任务要下机帮忙的,然而此刻,他们似乎更像是一位普通人,“帮助他人”成了他们共同的选择。
“我再回去救一批!”
在12名伤员和老人、孩子中,年龄最大的99岁,最小的才8岁。家破人亡的悲伤写满他们的脸,每个人都还带着泪痕,但是每个人都将最大的敬意献给机组成员:谢谢你们!此刻,机组成员们又忙碌开了,我和他们一起,给灾民们送矿泉水和食品,给他们安慰,“到了救助点,一切都会好的。”
10多分钟后,飞机降落在玉泉镇直升飞机空降点。这里有几十辆120救护车在待命。机舱门刚一打开,记者看到早已站成一排的医护人员抬着担架,齐声喊着“冲啊”,飞跑过来接应……
背、驮、抬、搀,同样是冲刺的速度,12位灾民被迅速分散到救护车、大巴车上,他们将分别被送往绵竹的救助站和医疗点。
本以为完成任务的机长李钢可以轻松返航了,谁知他坚定地抛下一句:“燃油还够,我再回去一趟,再救一批人过来!”话音未落,他又匆匆登上了飞机……
近30分钟后,他的飞机再次出现在天际,这一次,李钢和他的机组把23名伤员和老人、孩子带回了救助地。
“回去加油,然后接着飞!”李钢仍然是那么坚定。
快报特派记者 郑春平空军报记者 伍轶发自绵竹灾区
重灾区清平乡救援航线被打通
18日,直升机“哒哒哒”的螺旋桨声响彻寂静山谷,给望眼欲穿的灾民送来多少希望!南空某搜救团打通了成都通往重灾区绵竹市清平乡的航线,开始用直升机向外运送伤病员和滞留灾民。快报特派记者作为一名志愿者,登上了该搜救队首架飞往清平的直升机。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若不是亲眼所见,很难理解这句话的真实含义。清平乡地处深山,汉旺镇是通往这里的唯一道路,由于强震导致山体滑坡,这条道路已经完全被阻断。里面的灾民要想出来,只能翻山越岭徒步走。然而,余震不断、山石不断往下滚落,即便是装备齐全、训练有素的部队,走到清平乡都要七八个小时,更不用说刚刚遭受强震的灾民了。据一些成功逃生的幸运者说,一些想逃出来的人在翻山时,有的当场被滚石砸死,还有众多车辆被埋在乱石堆中。
此前,空降兵部队已通过空投方式为被困灾民送去药品、食物和饮用水。一些救援战士冒着危险沿着河床走进了山里抢救了一批伤病员。南空某部搜救团直升机在5月17日也曾启动成都通往清平乡的航线,然而当天天气状况不好,云层过低,能见度很差,在飞行了一段航程后接到指令不得不返航。昨天13点25分左右,搜救团从成都太平寺机场再次起飞前往清平乡。天气状况较前一天明显好转,但地形复杂依旧。副参谋长、空军特级飞行员李钢带领机组人员成功完成救援任务,向灾民输送了食品、饮用水等救灾物资,并且援救出35位伤病的老人、孩子,年龄最大的99岁、最小的8岁。
据了解,清平乡尽管位于深山,但辖区内却不乏工矿企业,清平磷矿、德阳市伐木厂、华丰磷矿等多家单位的职工和家属共有七八千人,同时辖区内还有楠木沟、白果林等景区,被困的游客和工作人员起初至少有2万人。随着救援工作的展开,被困人员逐渐减少,但大规模救援工作目前仍然面临较大困难。特别是汉旺至清平乡境内由于山体垮塌严重,当地官员称重建公路近两年难以实现。
成都太平寺到清平的救援航线启动后,将有效加快推进救援速度。
快报特派记者 郑春平空军报记者 伍轶发自绵竹灾区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