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即使我们有良好的愿望和崇高的激情,要应对这场灾难带来的打击,仍然远远不够。一个社会不能只把情感当作组织方式。当死亡的人数不再上升,刺激大家神经的新闻慢慢减少,灾区重建的任务越来越重的时候,喷发的情感开始慢慢降温,可是灾区对各界支持的需求却丝毫没有减少。如何将有责任感的社会力量有效地组织起来,发挥对政府的救灾重建工作积极有效的配合作用,将成为觉得灾后重建工作是否圆满完成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对整个社会能够建立有效运作、组织机制的一次机遇和考验。 |
【点击看搜狐系列网论】:
相关评论:别让传言伤了捐助者的心
当激情退却之后
——有责任感的健康社会力量需要更有效地组织
东征
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在“5·12汶川地震”发生后第二天,江苏著名亿万富翁陈光标就带着他下属120名员工和60台挖掘机连夜从南京赶赴四川灾区。
我们这个社会在这次空前的灾难面前,已经显现出强大的爱心和责任感。在已经持续了近10天的抗震救灾中,除了政府规模庞大且富于效率的救灾工作,灾区还活跃着无数陈光标史的救灾志愿者和非政府组织。这其中,有以老罗英语学校校长罗永浩、作家韩寒为代表的牛博网志愿者团队,国内各大户外活动俱乐部组织的救灾志愿队,以及中国企业家论坛等国内多个企业家组织。它们不仅在第一时间筹集到规模可观的捐赠款物,更是发挥出巨大的社会网络效应。很多关注灾区的民众和企业,通过这些民间组织,为灾区灾民提供了更多捐赠款物之外的帮助,为政府的抗灾工作提供了有力的补充。
这场震撼每个中国人的灾难,激起了许多中国人高尚善良的情感,他们从平凡的生活中,突然领悟到一个善良的行为举动,可以在遥远的地方给予灾区以精神和物资上的支持。我们在全国各地高呼“加油,中国”,我们空前地统一,空前地团结,我们甚至相信,依靠我们的激情,中国人团结起来,我们可以战胜一切。
但是,即使我们有良好的愿望和崇高的激情,要应对这场灾难带来的打击,仍然远远不够。一个社会不能只把情感当作组织方式。当死亡的人数不再上升,刺激大家神经的新闻慢慢减少,灾区重建的任务越来越重的时候,喷发的情感开始慢慢降温,可是灾区对各界支持的需求却丝毫没有减少。
救灾不仅仅是政府的事情。受难的是我们的同胞,无论从前还是现在,他们都与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休戚与共。在我们被情感有效地组织团结一心做出行动时,在我们捐款、捐物、为灾民鲜血、声援灾区人民和哀悼死难者之外,当灾难发生的时候,大量志愿者和各界人士涌入灾区帮助进行救援互助,送帐篷送药品送食品之后,我们可以为灾区尽责的方式还有很多。救灾,不单单是此时此刻的事情,它将是一个稍显漫长的过程。
我们每个人都应扪心自问:当灾情逐步稳定,当我们的视线随着媒体慢慢从灾区移开,我们是否可以心安理得的回到各自生活的常态,而不再为灾区的民众未来的生活动一动脑子?
时至今日,地震对灾区造成的一次伤害已经日趋平缓,灾区的救援工作已经进入下一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除了防范可能发生的诸如高震级余震、水利设施损毁等二次灾害外,更应将帮助的目光从应急救援转向对每个灾民都更为现实的长远援助上来。
重建家园容易,只要有政府财政的大力扶植,再造一座座县城村镇,用不了两三年。但是,重建灾区的社会秩序则要困难的多。有多少家庭转瞬之间失去了下一代?有多少孩子一夜之间变成孤儿?有多少村镇人口规模减半?又有多少灾民虽然幸运的没有失去亲人,但却从此身无分文?政府能够做到的,是让灾民尽快结束无家可归的日子,但灾民遭受重创的心灵缺口,难以挽回的人力资源损失,这些救助不可能也不应该都全部留给政府去承担。因为只有来自公民社会自身的持久关注和帮助,才能尽快愈合灾区的“社会伤痛”。
正是因为我们这个社会有了越来越多的陈光标式的人物和民间组织,在可以预见到的长期灾后重建中,我们才能看到政府以外可以依靠的第二股力量。这是一股健康而富有责任感的社会力量。而如何将这些社会力量有效地组织起来,发挥对政府的救灾重建工作积极有效的配合作用,将成为觉得灾后重建工作是否圆满完成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对整个社会能够建立有效运作、组织机制的一次机遇和考验。
如果哀悼唤起了我们心中的悲恸,那么悲恸之后,请用我们的责任感继续帮助灾民重建家园。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