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书包被“爱心文具”装满,首日400多个书包被认领 儿童节礼物送给灾区小朋友 本报5月26日讯(记者孟瑞君)“灾区小朋友:祝你早日重返家园———苏沛帆,2008年5月26日”,今天下午放学后,爸爸苏龙征求儿子苏沛帆的意见:咱给灾区小朋友买些文具装满一个新书包送给他们吧?儿子想都没想脆生生地答了一个字:行。
父子俩一番忙碌,终于第一个将一堆学习用品送到本报,成为“钻石新书包计划”中第一个为灾区孩子装满新书包的家庭。还在上幼儿园的小沛帆在爸爸的指导下写下了上面的祝福语,塑封后与铅笔盒等文具一同装进了书包。
苏龙是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的一名职工,得知自己不小心当了“第一”,他非常高兴地说:“我这也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吧!”苏龙说,作为一个媒体人,他对发生在四川的地震给予了不同寻常的关注,并随时准备用各种方式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帮助灾区人民。在父母的影响下,抗震救灾也成了小沛帆这些天常挂在嘴边的词。记者问他从电视里看到地震的事后最想做什么,小小年纪的他说出了两个让记者有些吃惊的字:救人!
今天,本报与河北中烟工业公司共同发起的赈灾大型公益活动“钻石新书包计划”推出后,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从上午开始,报名电话就响个不停。第一个打来电话的是唐山市民刘立建女士。
38岁的刘立建是唐山市开平区双桥乡冶里村一名个体老板,唐山市慈善总会会员。作为本报的一名个人订户,她长期关注着本报有关的公益报道,汶川地震发生后,一直想为灾区人民尽绵薄之力。今天上午看到报纸后,她立即打来电话认领3个书包。
刘立建告诉记者,由于忙生意,地震第二天她才知道消息。当时,她立即放下生意,与两个医生朋友联系赴川救灾,由自己负责全部费用,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未能成行。随后,她先在村里捐款500元,后来又到唐山市慈善总会捐款1000元。5月13日下午,她还和爱人赶到纪念碑广场献血,却都因身体原因被拒绝,当时非常失望。但看到长长的献血队伍,她说作为一个经历过大地震的唐山人,自己的心里觉得特别感动和温暖。在与记者交谈的过程中,她试探着问能不能多认领一些书包,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她立即提出再认领97个书包。刘立建说,她已经想好了,给小学孩子的书包要装铅笔盒,要多装一些自动笔、铅笔、削笔刀、橡皮,还要准备各种练习本及适龄图书。给初中孩子的书包里则要多装一些钢笔、水笔、圆规、图书等。她6岁的女儿正上一年级,每天一有时间就看有关抗震救灾的报道,常常看着看着就流下眼泪,并会对一直打算去灾区的母亲说:“妈妈我也想去救人……”
第一个报名集体认领书包的,是石家庄市建设北大街小学的师生。该校教育处的王小丽老师受校领导委托给本报打来电话,说准备将学校“六一”活动的主题临时改为“特殊的儿童节礼物———与灾区孩子手拉手”,由全校师生共同认领100个书包,其中18个班每班认领5个书包,由孩子们用爸爸妈妈送给自己的儿童节礼物装满,剩下的10个书包由老师们负责装满。
今天认领书包最多的是省会太和电子城及其员工。太和电子城的辛女士第一次打电话时说,要认领100个书包,后来又打电话来说再追加100个。辛女士说,他们准备先在职工中发动自愿认领,剩余部分全部由公司统一装满。
“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为了灾区的孩子,让我们携手同心,用爱心装满他们的新书包,也填满他们的希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