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四川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 > 四川地震消息

让灾区群众先有一个“简单的家”

  唐山表示:可随时派出具有建简易房经验的志愿者支援灾区

  本报讯(记者闫漪) 大灾之后,四川等地震区帐篷紧缺成为安置无家可归群众的一个迫切难题。为让灾区群众早日住有所居,5月25日,唐山市支援四川灾区建设过渡安置房队伍已启程奔赴灾区。
此前,唐山市委、市政府已向灾区发出“迅速建设简易房是灾民渡过难关的当务之急”的建议,并特别表示,唐山可随时派出具有建简易房经验的志愿者支援灾区。

  为受灾群众遮风挡雨10年

  从唐山抗震救灾的经验来看,只有灾区群众得到安置,尽快恢复家庭生活,才能安定民心,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进而引导广大群众投身到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奋斗中来。据了解,唐山大地震后,凭借各方援助和唐山人自力更生精神,唐山在废墟上共建设起187.9万间简易房,受灾群众有了栖身之地,有效躲避了冬日的严寒。

  住简易房成为所有经历大地震的唐山人的共同经历,震后10年简易房才完全拆除。

  鉴于四川灾区震后多雨潮湿,帐篷易于损坏,不宜灾区群众长久居住的实际,唐山特别建议四川地震灾区,应尽早考虑修建简易住房。

  简易房需“简”更需实用

  建设简易房的材料简单,施工方便,主要采用砖石、木料、门窗、稻草等,同时需要大量的木杆、竹竿、笆片、竹席、油毡、防洪草袋、大铁锔、铁丝等建设物资。建设过程中,几把瓦刀、一个泥抹子、一把锯、几把铁锹,就可以施工操作。

  唐山建设简易房时,解放军发挥了巨大作用,他们每天投入6万兵力,按统一部署,划片包干,按建制分配任务;此外,民间的力量也不容忽视,唐山百姓当时有10万多人参加建房,凭借自力更生精神,最高记录一天建成简易房20万间。

  唐山当年简易房建设调动了各方面的力量参与。一是较大型企业单位组织职工和家属统一修建,解放军和街道配合。二是街道、解放军组织居民集体修建,有关单位配合。三是集体修建与农村各家各户自建相结合。农村年老体弱家庭由集体负责修建。四、其他各方面力量参与建设。简易房建设以“简”但实用为宜。

  目前,唐山市正在积极组织有震后建简易房经验的志愿者,一旦四川灾区有这方面的需求,可随时前往指导简易房建设,帮助灾区人民渡过难关。

  专家访谈

  重建首先考虑选址和设防标准

  河北理工大学抗震专家苏幼坡谈灾区重建

  本报记者 郭志昆 王军伍

  昨日,本报记者在唐山采访了河北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院长、抗震防灾专家苏幼坡教授。苏教授是唐山地震的亲历者,多年来致力于研究抗震防灾,并出版多部专著,现为河北省地震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勘察设计协会抗震防灾分会副主任。苏教授谈起灾后重建话题时,强调地震发生后要尽快恢复灾区人民基本的正常生活,然后稳步推进灾区的重建工作,在重建中要重点考虑选址和设防标准两个问题,做到稳步有序地重建。

  恢复要快重建要稳

  记者:苏教授,请你谈谈像汶川这样的大地震发生后,如何做好抗震救灾工作?

  苏教授:抗震救灾一般有三个阶段,首先是紧急抢险和救援,在受灾群众脱险后,就要尽快恢复人们基本的正常生活秩序,工人能正常上班,农民能正常务农,医院、学校、商店、饭店都能正常运转。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要恢复人们基本的文化生活。能做到这些,就能使灾区人民看到生活的希望和未来,有了重建美好家园的信心和勇气。一般而言,恢复阶段需要几个月的时间,唐山大地震发生在7月28日,当时经济条件比现在差很多,到过春节时,灾区的群众就可以在自己简易的家中包饺子过年了。最后才是重建,重建和恢复并不矛盾,甚至还可以同时进行,恢复只是让灾区人民暂时有了栖身之所,能过基本的生活。重建是要为灾区人民留下使用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建筑,这不能只追求速度,更重要的是讲究科学规划和全盘考虑。

  记者:你所讲的科学规划主要是指什么?

  苏幼坡:地震虽然是天灾,但同时也是一种重新发展的历史机遇。从大的方面说,国家应帮助灾区人民抓住这一机遇,在川西地震灾区进行一体化规划,合理利用现有的人口分布和国土等自然资源,进行有效地产业布局调整,提高灾区的生机和新的生产能力。灾区主要处在川西山区,地质结构复杂,交通不便,最大的资源是森林覆盖率高,风景优美,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当地羌族等少数民族民俗特点,发展自然风光和民俗旅游。

  总之,从大盘考虑,站位一定要高,突出地方和民族特色,放远将来数十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发展,不能县、镇、村各自为政,在国家投入的资金中,政府要做到整体规划。

  考虑选址和设防标准

  记者:在具体规划中,主要考虑什么问题?

  苏幼坡:灾区重建的选址和设防标准是两个首先要考虑的问题,这两个问题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汶川地震的烈度为11度,重建时以何种标准设计,就是新的建筑能抵御多大的地震烈度。汶川地震前设防烈度为7度,当年唐山地震前的设防烈度为6度,结果都遭遇到11度地震破坏,很多地方变成一片废墟,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地震后的唐山是按抵御8度烈度的抗震设防标准重建的,这是由当时的经济条件等多种因素造成的,汶川地震后重建按什么标准设防,是关乎整个灾区重建的头等大事。设防标准确定后,再考虑是在原址建设还是异地重建,选址的关键要考虑场地是否处在安全的地段,避开危险地段。

  记者:重建中建筑物的造型样式是否也要考虑?

  苏幼坡:选址和设防标准两个问题解决后,还要考虑建筑物的选型问题,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是有选择性的,地震发生时地面和建筑物的震动频率如果相同或近似,就会产生共震现象,造成极大损失。如何有效避开共震现象,简单地说就是在软地上建刚性的房子,在硬地上建木结构、钢结构等柔性建筑。当然还要符合当地群众的民族习俗和审美习惯,做到最大限度地完美统一。

  合理利用当地资源

  记者:针对目前汶川地震的实际情况,在灾后重建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苏幼坡:首先要把老弱病残和中小学生安置在相对较为安全、交通比较方便的过渡性安置点,这样遇到余震不会给他们造成更大威胁,安置点的物资供应、救护人员保障都能做到。同时,要合理利用当地人力资源。当地有劳动能力的人要组织起来,留在家乡参加重建工作。

  此外,在川西的山区选择适合重建的地方时,也要考虑经济发展和交通、饮水等实际问题,合理利用当地的各种自然资源,个别山体基础不太好的地方可以进行加固,只是这种做法成本较高,不宜过多提倡。

  唐山的可供借鉴之处

  记者:在唐山市区随处都可以看到,楼房等建筑物普遍不高,而且楼间距相对较大,再者就是街道之间的距离也相对较近,这在当时设计时是有意而为吗?

  苏幼坡:当时就是这样设计的,当时规划的新华道比现在还要宽,只是受经济条件所限,才建成目前的样子。当时要求楼间距和楼高之比是1.6:1,楼房看起来相对舒展一些,当然造价低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还有就是道路相对较多,一旦发生地震,很方便进行人员疏散。

  记者:我看到你们所在的河北省地震工程研究中心这座小楼建得很别致,有什么特殊讲究吗?

  苏幼坡:这座楼是按抗11度烈度建设的隔震建筑,在基础和上部结构之间放有橡胶隔震垫,可大大减小地震力,打个比方说,如果遇到8级地震,对它的影响则相当于5.5级地震,它的建设成本并不高,只有1800元/平方米左右。讲述

  “简易房一住就是八年”

  讲述人:原唐山市交通局工会主席要庭良

  听说汶川发生大地震,我彻夜难眠啊。42年来,我先后经历了邢台和唐山两次大地震,没想到,一把年纪了,又赶上了这次汶川大地震,虽然没有亲历,但我和灾区的群众一样心急啊!

  1966年,邢台大地震中,我参与了救援,还受到了周总理的接见,至今我还记得周总理说的那四句话:奋发图强、自力更生、发展生产、重建家园。是这四句话一直激励着我。

  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为了救人,我失去了两个孩子,这是我一辈子的痛。汶川大地震又勾起了我的痛楚,我能感受到那里的父母失去孩子的心痛感觉,我能体会他们的绝望处境。

  但我坚信一点,用我们的双手,什么困难都会过去。

  汶川当前面临的是受灾群众的住所问题。看到全国各地为灾区赶制支援帐篷,我想到了唐山大地震后的情景。我只能是用自己的经历,去鼓励遭难的汶川人,用我们唐山的经验给汶川一些微不足道的帮助。

  唐山大地震时,我家住在当时的铁道学院三分部。震后8个小时,我和老伴才获救。出来后,就就开始不停地扒人。当天晚上,下着大雨,有人搭起苫布,看我们无处可待,人家让我们一家住进了苫布下,背靠背熬过了一晚。

  接下来的几个晚上,人们都是挤在一张大苫布下,人挨人,人贴人。

  幸运的是,我家附近正好挨着一个仓库,里面有钢筋和油毡。我们便就地取材,把钢筋折成弓形,一根根的插在地上。然后从废墟里捡来竹竿搭在上面,再盖上油毡。这样,大家就可以“分居”了。其实,盖的就是一个窝棚,但我觉得那时就是最高级的“别墅”了。

  一天天变冷,窝棚是肯定过不了冬,人们就开始准备搭建过冬简易房了。这时,全国的支援也陆续赶来了。我记得,解放军帮我家支起了柱子,我和亲戚邻居们一起就开始在空地上建起简易房。从废墟扒来砖头,从摇摇欲坠的房子上摘下破门窗,从单位领来油毡、席子。房顶用木头块上好梁,搭上檩和椽子,上面铺上席子,再用麦秸和泥抹在席子上,盖上油毡,最后铺上砖头,这样房顶就完工了。然后,用废墟里扒来的砖头把房子的四周垒起半截墙,上半截墙则是用苇席和木头组成的,两层苇席中间是空的,两边用泥抹上,这样既保温又防震。

  但就是这样的房子还是过不了冬,因为有很多缝隙,后来就在每天下班后用麦秸和泥堵洞。为了保暖,房子里还要垒上火炕,盘上炉子。就这样,一个防风、防雨、防寒、防震的房子在入冬前就建成了。

  在简易房的房顶建好后,我们就从窝棚搬进了“新居”,然后把窝棚的材料又用在了简易房里。我们一家在这样的简易房里一住就是八年。

  我想,在大灾面前,全国救援是对灾区群众的关爱,自力更生更是必不可少。希望四川汶川的人们一定要坚强,唐山人会给你们最强有力的支持和帮助。

  (本报记者刘超采写)
(责任编辑:王玲玲)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图 说 抗 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