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河北,就到家了 我省转运救治四川地震灾区伤员纪实 (1)77名伤员及其家属来到新家 “河北就是四川灾区伤员的家!”“河北人民与灾区人民心连心!”……
5月27日清晨,石家庄火车站一派繁忙景象。
在一条条标语的映衬下,工作人员行色匆匆地指挥调度,一辆辆救护车陆续驶入站台。
他们,正在为迎接来自四川地震灾区的77名伤员作着最后的准备。
上午8时38分,载有伤员的“救24”次专列缓缓进站。
车窗迅速打开,早已迎候的医护人员立即携带担架迎过来。
几分钟后,左肱骨骨折的伤员金学第一个被抬了出来。省委常委、石家庄市委书记吴显国为他送上鲜花,亲切问候。随后,58岁的他被迅速抬上了预先安排好的救护车,火速送往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
“你在河北一定会得到最好的救治,请四川的亲人们放心吧!”医护人员一边安慰伤员,一边麻利地工作着。有的伤员被从车窗里抬出来,有的被背出来,有的则被抱了出来……载着伤员的救护车,一辆接一辆地向指定医院疾驰而去。
在300多名医务人员、乘务员和志愿者的共同努力下,一个多小时后,77名伤员及其家属全部离开火车站,安全转运至有关医院。
(2)40所预备医院提前就绪 转运救治伤员的准备工作,早已开始。
四川汶川强烈地震后,省委、省政府迅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全力支援抗震救灾。省卫生厅党组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的指示精神,全力进行医疗卫生救援。
随着抗震救灾工作的深入开展,医疗救治已从应急状态逐步转为常规状态,大量伤员需要接受长期、规范、有效的治疗和康复训练。而灾区由于医疗基础设施损毁严重,难以满足伤员救治工作需要。针对这种状况,5月16日,省卫生厅向卫生部提出了接收灾区伤员的请求,并迅速指定了40所预备医院,预留了3000张病床,备齐了药品、医疗器械、血液等。
省委、省政府对此高度重视。省委书记张云川专门嘱示省卫生厅:要用最好的医生,最好的护士,根据病情为每一名伤员制定最好的治疗方案,确保每一位伤员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5月23日,卫生部通知我省,拟分配我省接收100名伤员。省卫生厅党组迅速成立了收治伤员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收治四川地震灾区伤员工作方案》和《收治四川地震灾区伤员生活保障工作方案》,指定了收治医院,成立了医疗专家组,全力做好各项收治准备工作。5月25日,接到卫生部有关灾区伤员即将抵达我省的通知后,省卫生厅党组再次紧急部署。26日上午,又召开了收治伤员工作动员会。党组书记、厅长杨新建要求:不讲条件、不讲代价、不讲困难,用一流的技术、条件和服务,妥善安排和救治好伤员。
(3)25名医疗队队员全程陪护伤员 这批伤员来自四川省青川县等重灾区,大部分是骨折和外伤病人,其中年龄最大的87岁,最小的5岁。随行的,还有他们的家属80人。
我省抗震救灾医疗队在德阳市开展医疗卫生救援工作,要转运的伤员却在220多公里外的广元市。为了准确了解所有当地提供的需要转送伤员的伤情,5月25日中午,河北省赴川抗震救灾医疗队的6名同志乘车出发了。当时,路上下起了小雨,快到广元市时,车有些颠簸,大家没有在意,但很快从指挥部传来电话:刚刚发生了6级以上的地震,要求大家注意安全,完成任务!
最初确定的需要转到河北救治的伤员大约60名左右。可考虑到当地的情况,前往广元的我省抗震救灾医疗队工作人员觉得河北应再多接收一些。这一建议得到了我省抗震救灾医疗队负责人、省卫生厅副厅长李建国的首肯:当地的困难就是河北的困难,要从大局出发,尽量为四川人民分忧!
5月26日中午,77名伤员登上了“救24”次专列。
为保证伤员在转运途中的安全,我省抗震救灾医疗队专门安排25名队员陪护伤员。火车一启动,队员们就开始对伤员进行分诊。“我们将病人初步按照脑外伤、胸外伤、骨外伤分为三类,并重点对危重病号进行监护。”医疗队队员朱宇翔说,在火车上,有两位伤员伤情比较严重,其中一位因心肌缺血接受了紧急治疗,还有一位因为背伤疼痛难忍,医护人员为他进行了镇痛治疗。
与此同时,在省会石家庄,有关人员也在紧张地忙碌着。石家庄市卫生系统调集了81辆救护车,每辆救护车都配备了1名医生和2名护士、18类抢救药品及心电监护仪、氧气瓶、硬板担架等抢救设备,并组织了100名志愿者负责搬运伤员,“希望将军”赵渭忠担任志愿队队长。石家庄火车站则制定了方便车辆进出的接车方案,专门设立了“南进北出”的救护车辆“绿色通道”,准备了足够的服务人员和设备,以保证列车进站后第一时间打开车窗,方便用担架将伤员抬下车。省会公安等部门也为转运伤员给予大力支持,运送伤员救护车一路绿灯。
(4)省会6所收治医院精心救治 这77名伤员,分别被分诊到省会6所收治医院。其中,医大三院收治骨伤为主的伤员26名,省人民医院、医大二院、医大四院、省胸科医院和石家庄市第一医院分别接收了部分腹外伤为主、脑外伤为主、胸外伤为主的伤员。
为做好转运伤员收治工作,各收治医院此前都进行了认真准备,成立了专门领导小组和专家组,抽调了高水平医护人员,设立了抗震救灾专用病房。
“快点!”“注意患者!”当转运伤员的救护车到达医大二院急诊楼前时,300余名医护人员列队迎接伤病员,许多群众也自发地驻足迎接。每名伤员的床头柜上,都摆放着一台医院赠送的小收音机。
接送灾区伤员的120救护车刚到省胸科医院门口,等候已久的工作人员便给每位伤员送上鲜花,并安慰伤员说:“你们到家了,请安心养病吧!”随后,又给伤员挨个发放了收音机、报纸、慰问金和慰问信。
在医大四院,“救”字开头的病室,每间屋子都有两张床位,陪同的亲属可以一同休息,室内还有独立的卫生间。刚把伤员们安顿下来,十几名医护人员就开始逐个查房,对病人病情进行初查,护士们忙着进行体温监测、资料登记等工作,医院为每位伤员准备的500元慰问金也送到了床头。
“短时间内收治这么多伤员,对医大三院来说还是第一次。”该医院院长张英泽介绍说,针对骨科病人行动不便的特点,医院专门将图书馆一层全部腾出,改造为震灾急救病房,还增设了淋浴室和热水炉。
“小锡颖的左胫骨下段骨折,没有伤到神经组织和周围血管,现在精神状态良好。”今年5岁的母锡颖刚一被送到河北医大三院病房,医院康复中心主任林振福立即就对他进行了检查,并不断安慰他和他的父亲:“医院有信心有能力治好小锡颖的伤病,而且恢复后不会对孩子以后的工作生活造成影响,你放心吧!”
手捧省人民医院护士阿姨送的鲜花,12岁的方欢高兴地笑了。该院护士长王瑶小心地为她修剪指甲。“地震后孩子手部受伤,因为怕疼一直不让剪指甲。”看着医护人员的轻柔呵护,方欢母亲的眼里噙满泪花。
回锅肉、毛血旺……上午10时,省人民医院食堂工作人员来到每个伤员的病床前,让伤员和家属点餐。“河北人民想得太周到了,让我们不知该说什么好。”十几天前,50岁的唐映康亲手把儿子唐沙从废墟里刨出来的时候,没落一滴泪,但面对热情的河北人民,这个硬朗的中年汉子却哽咽起来。
“没想到石家庄的人民这么热情,为我们伤员提供了这么好的治疗环境。”在石家庄市第一医院,来自青川县的55岁女伤员雍秀英激动地说。据悉,为方便伤员和医务人员沟通,医院专门为伤员调配了3名川籍护士。
本报记者 张淑会 苏励 郭伟 荣肖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