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唐山大地震经历者吴贵
鼓励受灾群众搭建适宜的“简易房”
本报记者 刘丽普
“汶川地震过去半个月了,帐篷还是震区最需要的物品之一,很多厂家正在紧急加工帐篷。
唐山地震发生时,吴贵只有10岁,但那段经历对他来说却是刻骨铭心的。所以,他十分关注汶川地震中受灾群众,希望他们早日从困境中解脱出来。
吴贵说,1976年,唐山大地震发生后,受灾群众很快就地取材、搭建起了简易的帐篷,两三天后就基本没人露宿街头了。简易帐篷的功能从最早的遮风避雨,到后来的抗震保暖,前后改进了好几次,后来简易棚不仅可以保暖,还可以在里面做饭。
现在,汶川地震已经过去十几天了,帐篷还是十分缺乏的物品之一,“看到还有人露宿街头,心里真为他们着急。”吴贵认为,使用帐篷活动性能好、方便,的确有很多好处,但在这些救灾物资还没有运抵身边时,各省援建的简易房还没有盖好之前,不妨自己动手,利用身边的材料就地取材,搭建适合本地环境的简易棚。
吴贵根据唐山当年搭建简易棚的经历总结后得出,搭建简易棚时,要选择地势较高、远离危墙的安全地方作为棚址,再将门板、柜板等平木板悬空约20厘米搭成床铺;选择比较细又结实的木料(多数从震垮的废墟上就地取材),每两根一组顶端固定成“人”字,下面埋到“床铺”两侧的土里,每个简易棚至少前后排列埋3组,上边搭一根横梁与人字桩上端固定牢固,后边再斜支一根木棍固定,两侧用细木杆加密固定,简易棚骨架就完成了。再用塑料布等防雨的东西苫在棚架上,留出前后门,防雨层就完成了;用植物秸秆靠在防雨层上,既可以挡光,又可以保护防雨层,还可以保暖,作为保暖层;用绳子将保暖层捆绑牢固。这样,一个简易棚就搭好了。白天阳光充足时,可以掀掉向阳一面的保温层,让阳光射进来,即可以提高棚内温度,又可以杀菌防病;早晨可以打开后门,让空气自由流通,保持棚内空气新鲜;天热时可以遮阳通风使气温降下来,天冷时可以多加保温层和关严前后门,使温度升高。
吴贵说,对地震中的受灾群众来说,遭遇这样一场劫难,所有的人一时都难以从痛苦中解脱出来,“我们支援灾区、关心受灾群众,但不要实施保姆式的救灾,要让受灾群众做一些具体的事情,让他们在工作中逐步淡化内心的痛苦,这对震后心理康复有好处,也是我们的切身经历和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