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地震博物馆在地震发生之前就该建了,而不是每发生一次大地震,就倡议设立一个地震博物馆。不仅地震发生地应当建这样的博物馆,全国各地都应当建。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不久,有人建议在当地建地震博物馆。
率先提出建议的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在谈及建馆理由时,这样说到:“建立一座博物馆首先是要见证这一灾害的巨大破坏力。见证这一悲剧的事实……更重要的是,它将见证当代中国人面对这一特大灾难表现出的特有的气质与崇高境界。”有评论者也提出,地震博物馆的建设,应当从建一堵“哭墙”开始。而我的看法则是:如果按照那样的思路,建一个纪念馆似乎更恰当。无论是见证悲剧,还是纪念“哭墙”上那一串串遇难同胞的名字,纪念馆或纪念碑是最好的表现形式。
地震博物馆,显然不能仅止于“见证”与“缅怀”的意义,更应提供普及地震科学的最佳氛围。其主要职责包括:搜集地震文物;研究震灾史料;普及地震科学知识;利用馆藏资料,组织人们感受地震发生时的紧张状态、组织逃生演练等。也就是说,地震博物馆的主要功能应侧重于,以馆藏资料展示地震的清晰面目,从而达到防震减灾的最佳教育效果。如果依照此设想,我认为地震博物馆在地震发生之前就该建了,而不是每发生一次大地震,就倡议设立一个地震博物馆。不仅地震发生地应当建这样的博物馆,全国各地都应当建。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受印度板块和太平洋板块推挤,我国地震活动比较频繁。并且我国的地震灾害,多为发生在地表以下30公里深度以上范围内的“浅源地震”,破坏力很大。有统计显示,全球有史以来一次性死亡5万人以上的强震共发生过17次,其中有7次发生在中国。面对这样地质灾害压力,我们国民对防震减灾的相关常识又知之多少?至少对于我及身边的同事、朋友来说,是极少接触到地震科普教育的,更没有人去过“地震博物馆”,因为所在地压根就没有这样的博物馆。
日本是世界上地震最多的国家,但我们甚少听说日本震灾曾造成巨大的伤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众多的地震博物馆和地震知识学习馆,显然发挥了重大作用。日本所有的地震博物馆均免费开放,访问者不仅可以在馆内学习到各种地震逃生知识,还可以体验到6级地震发生时的状态。而在我国,不仅“地震博物馆”稀缺,其他类型的博物馆数量也非常少。我国大约平均60万人拥有一个博物馆,与发达国家5万人拥有一个博物馆的现状相距甚远。
当“汶川地震博物馆”的建设摆上我们的议事日程,各地政府是否也应当检讨一下博物馆发展的滞后?也许,让每一级地方政府都建一个地震博物馆是不现实的,但至少可以做到:在现有的博物馆增设地震分支科室;鼓励民间资本加入地震博物馆的建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