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唐家山——武警水电部队发挥专业技术优势排除堰塞湖险情 新华网四川北川5月28日(史志强、徐景健、刘昕)汶川大地震后,四川北川、青川、德阳等重灾区形成33个堰塞湖,其中,最大、最危险的堰塞湖是蓄水超过1亿立方米的北川唐家山堰塞湖。
武警水电部队官兵临危受命,迅速采取措施工程排险。上级下达给官兵们的任务是赶在湖水漫堤前在堆积坝鞍部开挖一条引水导流明渠,控制湖水下泄流量。
这就是说,官兵们必须在半个月内开挖近20万立方的堰体土石。
水电官兵纷纷表态,不惜一切代价,就是流血牺牲也要啃下这块硬骨头!
从14日开始,武警水电部队指挥部火速从广西、江西、湖北等8个省区抽调水文、地质、爆破、测量等工种的46名专家和1000多名官兵以及150多台(套)大型施工机械设备向灾区集结。
山体断裂,滑坡、泥石流、余震不断,专家们多次想前往堰塞湖探明情况,均无功而返。
16日,指挥部紧急组建了一支30人的突击队。
17日,武警水电指挥部主任李光强和10名专家从北京飞赴四川。一下飞机,他们就直奔北川,了解堰塞湖的相关资料和具体情况。
与此同时,武警水电一总队、二总队、三总队、三峡指挥部迅速派出精干力量向唐家山集结。
这是武警水电部队组建40多年来,第一次为一个工程集中4个总队级单位的技术力量!
21日10时,部分专家和官兵乘直升机飞抵唐家山。他们攀越陡立的巨石,踩着锋利的碎石,钻过倒下的树木,竭力探寻堰塞湖的真实面目。
现场探测出唐家山堰塞湖堰体顺河长约803米,横河最大宽约611米,顶部面积约30万平方米,堰体由石头和风化土组成。
22日,国务院抗震救灾前方指挥部水利组召开唐家山堰塞湖应急疏通工作会议,会议决定,空军设立空中专用通道,负责施工设备运输。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为救灾设立专用空中航线。
23日5时,水电部队专家组再次乘直升机前往堰塞湖,初步确定开挖明渠、降低水位、减少蓄水量的方案。10时,首批350名抢险官兵和80台重型设备相继开抵绵阳,准备进驻唐家山。
25日18时20分,208名官兵从北川县城出发,在当地老乡的带领下连夜挺进唐家山。
向唐家山进发的每名官兵身上都背着炸药、食品等物资,负重几十公斤。有的路段坡度达到70度,每走一步都要抓着两旁的树木。为给后续部队开辟一条道路,他们还在沿途用红布条作标记。官兵们就是沿着红色标记前行。
一路上,官兵们喊着号子,互相搀扶着,在刀尖般锋利的乱石丛中行走、匍匐、攀爬……突然间,大地颤动起来,人左摆右晃——又是一次余震袭来!
不少官兵的衣服被荆棘刺破了,手臂鲜血直流,脚磨出了血泡。上等兵汪政彬,从小生活在山里,擅长走山路。出发前,他从老乡家借了个背篓,一人背着近30公斤的炸药,跌跌撞撞,几次差点连人带篓滚下悬崖。
经过8个多小时的艰难跋涉,次日1时30分,官兵们终于到达唐家山堰塞湖坝体上,为及时排除堰塞湖险情争取了时间。
官兵们沿着这条历尽艰辛开辟的小道,将数十吨炸药、帐篷和食品源源不断地背上唐家山堰塞湖坝体。
此时,虽然空中通道已经开辟,但是这条系有红布条的羊肠小道,仍被指挥部定为唐家山堰塞湖抢险的备用通道。
26日11时30分,第一台挖掘机由世界上最大的运输直升机米格-26运到唐家山堰塞湖抢险现场。此后,在不到1平方公里的唐家山堰塞湖坝体上,近1000名水电官兵开始了一场与自然灾害抗争,与时间赛跑的较量。
施工现场一片繁忙,官兵们清理废墟,砍伐倒树,清除巨石,为重型机械扫清障碍,为开挖泄洪槽提供作业面。官兵们只有一个信念:尽快开挖出一条导流槽,使唐家山堰塞湖的洪水按照控制流量下泄,确保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被战友们誉为“重机医生”的三峡指挥部五级士官曾云大,25日接到赴唐家山堰塞湖抢险命令时,正在家里休假。他赶到火车站,只买到一张站票,整整站了12个小时赶到部队,随后与200名战友连夜奔赴唐家山,到达现场后立即率领22名技术操作手昼夜工作。
在炙热的太阳炙烤下,官兵们的迷彩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一天下来,站都站不起来。每一名官兵身上都是厚厚的灰尘,汗水和灰尘混杂在一起,吐出来的口水都是泥。
27日9时10分,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副总指挥回良玉到唐家山堰塞湖工程抢险现场看望武警水电官兵,了解到武警水电官兵是徒步负重翻山过来的,现在又在昼夜施工,他称赞水电部队是一支敢打硬仗、敢打胜仗的部队。
目前,武警水电部队正在进一步研究完善具体施工方案。官兵们说,只要天气正常,预计还有8天,他们就可以开挖出一条标准的导流槽。
(责任编辑:赵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