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莫再“经历”地震
让爱淡化悲剧记忆
央视《心理访谈》特邀心理专家李子勋表示,灾后心理治疗关键在前四周
“要倾听,不要阻止孩子的哭诉与吵闹。”“给孩子一点事做,让他们在工作中找回对自己的认同感。”昨日,中央电视台 《心理访谈》特邀心理学专家李子勋在华西医院附二院为受伤孩子进行心理辅导时表示,灾后的四周是对灾区孩子进行心理干预的重要时段。这段时间,电视上不断在播抗震救灾特别节目,别让孩子去看地震灾情的电视节目,大家应该用乐观积极的态度感化孩子。
成都
华西医院
孩子心理能恢复到以前吗?
有计划地让孩子淡化记忆。
“孩子们的心理伤口能够恢复到以前的状态吗?”对一名家长的疑问,李子勋遗憾地摇着头。他说,不论孩子有多么坚强,地震给他们造成的心灵创伤永远都不可能愈合,但可以通过有计划的心理疏导,让孩子淡化对悲剧的记忆。
在地震后的一至两周内,首先要给孩子一个稳定的生活条件,让孩子们有安全感。此间不要让孩子去回忆灾难来临时的经历,更不能提及“你的爸爸妈妈在哪里?”“你哪些家人不在了?”等问题。最好连播放地震灾情的电视节目都不要看,用乐观积极的态度来感化孩子。
两周后,孩子的身体渐渐恢复正常,精神状况也有了明显恢复。李子勋指出,这时最重要的就是防止孩子的记忆在不经意间“闪回”,也就是记忆突然回到灾难发生后无助和恐惧的瞬间。如果孩子不由自主地“闪回”到过去,应该立即通过轻轻拍打,或大声呼喊将孩子唤醒。
李子勋说,如果前四周孩子们得到了积极有效的心理治疗,他们大都能够走出灾难的阴影。但如果四周后还有孩子不能适应,则应该及时将其送到相关医院,进行专业的集中辅导。
同学没了,不知自己能做什么?
让她做事,从工作找回认同感。
上午11点,张玉婷仍在病床上读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她是个坚强的孩子,在地震发生后,她和同学被埋在废墟下整整24个小时。就在同学坚持不下去时,张玉婷仍不忘鼓励大家。放下书本,张玉婷喃喃地说:“我以前在班上是班长,还会跳舞。现在学校垮了,同学很多都没了,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李子勋摸着张玉婷的头安慰道:“一切都会好起来,你会在新的环境新的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李子勋告诉张玉婷的母亲,由于孩子在灾难中失去了很多重要的人和事,对自己的存在感到了迷茫。他表示,要给孩子多一点肯定,并适当给孩子找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来做。“可以让孩子做点简单的清洁、画画,然后给孩子一点钱或物质奖励。”他指出,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在工作中找回认同感。“让他们知道自己没有被抛弃,是有用的人,这点很重要。”
为何和他说话他很烦躁?
孩子常以此来发泄疼痛!
“自从孩子被救出来以后,一和他说话他就显得很烦躁。李老师他是不是有了心病?”儿童病房内的一位母亲拉着李子勋的手,焦急地询问。她的孩子依旧躺在床上,噼里啪啦地玩着掌上游戏机,一言不发。“小朋友,能告诉叔叔你的名字吗?”李子勋微笑着询问小孩。“黄昌盛。”小男孩不耐烦地答道,连头都没有抬。
母亲含着泪说,她儿子以前很活泼,一天到晚话特别多。但经历过被埋10小时的极度恐慌和无助之后,这个8岁的小孩头部遭挫伤、腰部有外伤,而且变得沉默寡言极易烦躁。
李子勋告诉这位母亲:“心理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孩子的心情不可能一下就好过来。你们不要太担心,患病期间的孩子容易烦躁不安,这是正常的反应。”李子勋表示,由于受伤或生病,孩子常通过生气烦躁的方式来发泄自己的疼痛。“孩子们也有自己缓解压力的方式。当孩子有这种情况时,不要去制止孩子哭闹,也不要急于疏导。应该耐心地倾听等待。等孩子的身体痛苦消失,这些都会得到好转。李子勋提到,对孩子进行心理干预最重要的是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而父母等亲人则最容易建立起这种感情。
静不下来,怎么办啊?
暂时打包,封存记忆!
大地震也让众多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心情难以恢复平静。“我就是静不下来,该怎么办啊?”当天,一位高三学子还向李子勋求助,询问如何让自己安定下来,能平静地面对这人生的大考。“我们可以把对地震的记忆封存起来。”李子勋用手比划了一个打包的动作。他解释道,打包放在一边,并不是要忘掉这段记忆,而是要暂时搁置起来。人脑对信息处理是有补偿的,把注意力放在一件事物上,另一件自然就会淡化。让高考的紧张复习充满头脑后,对地震的关注自然就会降低。
李子勋还向要参加高考的学子支了两招震后放松疲劳、释放压抑情绪的秘诀:在出现注意力难以集中时,首先可以做一个深呼吸,然后把两只脚抓紧,这样情绪可以得到放松;家长可以通过双手有节奏地拍打孩子肩膀、大腿、臀部等部位,缓解孩子的紧张情绪,拍打程度为孩子皮肤出现微红。 见习记者余行摄影报道
以一帮十支援队传帮带为师生疗伤
江油
江油中学
本报讯 (敬克彬王致鸿记者 王可然)“说说你的需要和感受。”这是这些天来,广州12355抗震救灾心理危机支援队队员在江油心理救助现场,说的频率最高的一句话。
5月21日,该队一行10位专家抵达江油。在江油中学、江油一中、太白中学等学校,这支队伍连续为近1000名学生和600多名老师做了心理辅导,并在卫生系统为广大伤员和医务工作者进行心理干预。目前,他们基本完成了该市教育系统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方法和效果摸底,基本摸清了灾后教育系统主要的干预方式和手段,取得了第一手资料与宝贵的灾后心理干预经验。
赶到灾区后,支援队顾不上休息,当日上午就来到江油中学。在这里,重灾区滞留学生中普遍弥漫着对未来生活及家庭现状的茫然和担忧。支援队中的8人分成了4组,分班进行心理危机干预治疗。同时,以培训在校教师的方式,来解决学生复课后存在的心理危机干预问题,从而以一帮十,以十帮百来扩大灾区的心理干预范围。
家住平武的高三学生韩黎历在灾后返家,亲眼目睹了家中成废墟的惨象。他难以接受眼前残酷的现实,回校后情绪一直不稳定,经常一个人默默流泪。“有什么事别闷在心里,说出你的需要和感受。”针对韩的情况,支援队领队、南方发展研究院心理健康研究所副所长何维采用“情感释放”法,循序渐进地引导,使其将压在心底的恐惧、悲伤完全表露。最后,韩黎历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灾区人民正在遭受的疾苦和他们乐观坚强的精神,让我深深感动。虽然每天都很辛苦,但这是我们十几天来最开心的时候。”队员张敏说。
灾区孩子:有警察阿姨,我不怕了
锦江区公安分局7名女民警到安置点为“地震孩子”献爱心
成都
锦江青少年活动中心
“警察阿姨,教我画蜗牛。”“警察阿姨,我们比赛谁跑得快。”昨日下午,锦江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的“锦江区受灾群众安置点”内,传出阵阵银铃般的笑声:7个女民警和10多个学龄前小朋友一起唱歌、画画,玩得不亦乐乎。据锦江公安分局政治处主任叶萍介绍,这是分局“心理关爱小组”成立以来,举行的一次专门针对受灾小朋友的“心理关爱”。
背景:地震后有小朋友不说话
3岁孩子友友来自都江堰灾区。“地震后他吓惨了,连爸爸、妈妈都不叫了”。友友的邻居说,友友的自闭、狂躁让家长很担心,来到成都后,妈妈不得不每天送孩子去残联的学校上课,“她还准备把友友送到专门的自闭学校接受心理辅导。”
据安置点的一位志愿者介绍,锦江区安置点共有受灾群众300余人,其中6岁以下的学龄前孩子10多个,“学龄孩子都上课去了,和他们相比,6岁以下的小朋友心理更脆弱”。
现场:跟着警察阿姨,感到安全
穿制服的女警申迪刚进安置点时,快4岁的嘟嘟还有点紧张,扭过头不理这位漂亮的阿姨,发怒地把一个皮球扔进申迪的警帽。专门去幼儿园请教过专家的申迪成竹在胸,笑眯眯地接过嘟嘟手里的魔方,三下五除二就将它扭整到位。胖乎乎的小嘟嘟惊讶极了,一边崇拜地望着警察阿姨,一边稚气地请求:“教教我。”那边,来自人东派出所的何佳也被5岁的婷婷和玲玲缠住了:“教我画画。”平日怯生生的小朋友,完全没了羞涩和胆怯,在警察阿姨手把手帮助下,画起了“清清的水和可爱的蜗牛。”“我要像蜗牛一样把家背在身上,这样去哪里都不怕了。”
听小朋友讲完梦想,女警们拉着他们的小手,去户外做游戏,这群小朋友尽情展现着他们的天真,不放心跟在身后的家长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地震后,孩子睡觉常被惊醒,总说梦见课桌下有魔鬼……现在好了,跟着警察阿姨,他们有安全感。”
女警:让他们感觉我们在一起
人民东路派出所社区民警申迪说,继14日锦江公安分局在安置点设立警务室,为群众提供安全保障后,“心理保障”也提上日程。为进一步增强心理救治的效果和针对性,锦江分局成立了锦江区第一支“心理关爱小组”,选派具备一定心理学知识,具有较高亲和力和沟通能力的民警(其中以女警居多),组成固定的“心理关爱小组”。
“我们将定期不定期地对安置在锦江区范围内的地震灾区儿童进行心理关爱。”申迪说,希望让灾区儿童通过与警察阿姨的互动,“感受到警察阿姨的关心,感到警察阿姨时时与他们在一起,消除他们的恐惧和灾难阴影。”
锦公宣记者钟蓉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