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医疗对到达前线后的合影。 |
■新快报记者 李斯璐 林菁 实习生 孔慧 通讯员 黄穗
粤语“十四”说起来是不太吉利的,所以,有18人的广州医疗队在救灾过程中报数时,轮到14号队员鞠洪斌时,他总是不喊自己的号码,而是以“齐了”回应。
四川大地震发生后,广州医疗队先坐飞机到成都,然后开车长驱直入,乘冲锋舟渡水,之后步行去映秀镇,成为四川省外第一支到达灾区的医疗队。目前,广州医疗队18名队员中,进入映秀镇的14名队员日前已经平安回穗,昨日他们向记者讲述了这20天来所踏过的千山万水以及心路历程。
赴震中路途遇险阻重重
广州医疗队在5月14日凌晨抵达成都。为赶在震后72小时黄金时间内进入映秀镇重灾区救人,医疗队马不停蹄奔往震中重灾区的映秀镇。但通往映秀镇的所有陆路交通被摧毁,强烈的余震一次次震颤身旁的大山。山上有随时滚下来的巨石,脚下是悬崖,浑浊的岷江在悬崖底咆哮。
“去震中的路途险阻重重,滑坡路段路很窄,50分钟的路程走了一个半小时;迎面过来的灾民与我们对头相见,这种感觉时很恐怖的……还有,我们生长在城市,从小到大没有经历过地震,前往灾区路上,不断发生的余震引起内心本能的恐惧。”广医三院51岁的急诊科副主任胡汉生把这段路形容为“死亡之路”——“就像红军电影中艰险翻山越岭的镜头,一步滑下去就是死亡。”
医疗队员如何克服恐惧?14名医疗队员不约而同称:“当时没想那么多,只想着争分夺秒拯救生命。”
14日下午3时,广东省医疗救援队到达紫坪埔水库大坝,前面再也无路可走,要继续前进只能坐冲锋舟,再步行进映秀。由于前路不明,总指挥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带了8个人进去探路后,于当天5时乘坐冲锋舟出发。剩下的队员在原地等了片刻后,广州市医疗队的队长、市红会医院的王文医生提出:“不能再盲目地等下去了,一定要想办法前进。”
带着总共30多公斤药品,医疗队终于顺利地穿越“死亡之路”。
余震中手术医生手不抖
15日清晨,广州医疗队终于来到映秀镇,但眼前景象惨不忍睹——那简直是个“孤城”,道路、通信隔绝,补给跟不上……最恐怖的是,映秀镇的民房、小学基本都倒塌了,河岸上软黑的泥土上,几百名重伤员躺在木板上,隔着厚厚的衣服,散发着恶臭。经历过许多生死场面的医护人员,却从未见过如此惨状。医疗队员在倒塌的漩口中学操场找了一块平地安营,广医一院的徐鑫发挥他支边时的救灾经验四处观察后,从漩口中学食堂的废墟中搬出一张餐桌,擦干净后摆上药品、器械;没有救治用的床,林治川从废墟里刨了几张破课桌拼成病床,还就找来课桌板做成一个个夹板……简单准备后就投入抢救工作中。由于当地余震不断,做手术时遇上3-5级余震也是“家常便饭”,所幸当地需要做的多是些缝合、清创等小型手术,伤者才没有受到影响。“有一次在手术台上,我们正为一名病人清创、缝合伤口时,地又‘颤抖’了,但医生仍镇定地为她处理伤势,全靠外科医生平时锻炼出一双稳重的手。”
不少队员后方有“灾情”
记者了解到,医疗队有不少队员在出发前家里其实也有大大小小的“灾情”:李立玲接到赴川紧急通知的时候,她两岁的孩子患肺炎刚刚退热,父母的身体都还有病;林治川的母亲体弱多病,为了不让母亲担心,只说了句下乡医疗扶贫,就背起行囊出发了;李俊龙接到通知后未通知家人,只留9岁小女儿在家……
截止到25日中午,14名在映秀镇救灾的医疗人员共在倒塌房屋现场参加抢救11次,成功抢救伤员7次,成功救出的伤员中,被困时间最长的为172小时,现场救治诊治伤员425人次,成功向后方转送重伤员252人,巡回医疗2136人。
另外,在都江堰市和成都进行救援的4名队员,单单在5月15日一日内就参与救治伤员1000余名,与武侯区人民医院共治疗伤员600余名。
救援小故事
队员报数避开“14”
据广州医疗队队长王文医生介绍,为了不落下一名队员,每天集合医疗队都会进行一次报数。
来自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医生鞠洪斌是第14名队员,但是在报数中,他从不报14,而是喊“齐了”。“当时广州医疗队的成员有18名,进入映秀镇前,其中的4名队员留守大坝。报‘14’时,心理上就有点不舒服,所以就报‘齐了’。”
每次报数的时候,他们都希望,在别处救援的4名队员,也能够平安归来。
女医疗队员“用手刷牙”
在医疗队14个队员中,有几名女性,她们分别是崔淑曼、李少玲、张茂、许庆敏。在艰苦恶劣的环境中,平时由于职业习惯有少许“洁癖”的女队员苦恼起来,9天没洗澡洗脸刷牙,雨衣当被子盖,内外衣服全部湿透,白衣天使都变“黑衣天使”了。
队员李少玲于是建议说:“我们不如苦中作乐,干脆用手指刷牙安慰一下牙齿吧。”于是,4人便天天模拟刷牙,慢慢适应了灾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