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金研所谈地震影响:不改经济运行基本面
新华社记者张旭东 安蓓 姚均芳
今年以来,中国经济面临着国内外诸多挑战。而近期发生的汶川大地震,在给灾区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的同时,又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不确定因素。
在此背景下,如何客观评估当前宏观经济形势,是合理把握未来一个时期宏观调控力度的关键。就地震后的中国经济走势,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宏观经济分析小组近日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的专访。
震灾不改经济运行基本态势
记者:在年初遭遇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之后,汶川大地震是否会给中国经济造成大的冲击,其负面影响有多大?
央行经济分析小组:地震对我国整体工业生产影响较小,对农产品供应的冲击相对有限,预计不会改变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态势。地震给震区经济造成重大损失。但从日本1995年阪神地震等历史经验看,灾害对一个国家的整体工业产出和GDP的负面影响比较短暂。此外,灾后重建都推高了投资需求,但对消费需求和物价影响并不明显。
相比而言,此次震灾预计对我国经济影响最大的两个方面是:灾后重建会推高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并增加短期通胀压力。此次地震对灾区工业、农业产生的破坏,以及受灾群众对食品和日用品的需求,无疑也会对当前物价上涨产生新的压力。但从日本地震等经验看,地震对CPI的影响只是短期的,对长期CPI影响并不显著。值得注意的是,灾后大量基础设施重建,必然会增加未来一段时期内对水泥、钢铁以及铜、铝、锌等基本金属和建材的需求,对上游生产价格的冲击不容忽视。
当前经济整体由热趋稳
记者:如何评价当前中国经济运行态势?
央行经济分析小组:地震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当期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但总体上这种影响具有局部性和短期性,不会改变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面。从当前宏观经济的总体运行态势看,受国内外经济运行中一系列不确定因素影响,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没有出现市场担忧的大幅下滑。
今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内外环境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一方面,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经济增长放缓,我国出口面临较大的下行风险;另一方面,从紧的宏观调控政策和成本上升压力使国内投资增速逐步回落,先后爆发的自然灾害也给经济运行带来一定负面影响。这些变化使我国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的风险有所减缓。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宏观经济景气指数看,我国宏观经济预警指数在2007年9月至12月亮起趋热的“黄灯”后,从今年初开始,连续亮起“绿灯”,显示当前宏观经济运行处于稳定区间。从实际经济运行看,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0.6%,同比回落1.1个百分点,工业生产也有所回落。但就总体而言,目前经济增长速度与2003年以来本轮上升周期的平均水平大体相当,并未出现急剧下滑。
记者:“出口、投资、消费”是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这次地震给这三个方面带来了哪些影响?
央行经济分析小组:从出口来看,出口需求虽继续放缓,但不应夸大其负面影响。受外需放缓和国内制造业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我国出口增速继续放缓,由此导致对外贸易顺差增速明显下降。今年前4个月累计贸易顺差580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减少53亿美元。对于有观点认为外部需求急剧下降会给我国经济带来“硬着陆”的风险,主张放松紧缩政策,我们认为,对出口需求下降的影响需要客观分析,不宜过分夸大。
首先,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出口不会出现急剧下滑。尽管近年来我国劳动力成本有所上升,但劳动生产率上升更快,出口特别是加工贸易竞争力仍然较强;近年来我国出口需求已经多元化,欧盟取代美国成为第一大出口伙伴,对新兴经济体出口也增长较快;美欧经济仍表现出一定韧性,出现大幅衰退的可能性变小。其次,短期内出口下降有利于优化我国出口结构,增强竞争力进而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从投资来看,投资需求近期虽有回落,但后期反弹压力较大。一是由于我国尚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加速阶段,京沪高铁等一系列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开工仍将拉动投资增长;二是目前投资回报空间仍然较大;三是灾后重建会推动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四是地方政府换届基本完成,投资冲动仍然较强。总体来看,未来投资仍有较大反弹的风险,对投资仍应坚持总量控制,有保有压。
从消费角度看,今年消费需求仍将保持较快增长,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会进一步增强。我国居民收入仍将较快增长,财政支出进一步向民生领域倾斜。人口结构变化和城镇化水平提高有利于促进消费增长。农产品涨价对农民增收的促进作用较大,有利于农村市场的繁荣;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的举办以及地震灾害重建等都将拉动消费需求的增长。当前关键是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改善收入分配结构、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全方位扩大国内消费。如果处理得好,我国有可能由此步入以国内消费增长为主要动力的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这正是我国多年来宏观调控所期盼的结果。
通胀压力仍是目前宏观经济运行最大风险
记者:地震对当前物价形成了多大压力?如何看待当前的防通胀任务?
央行经济分析小组:刚才提到,地震后会增加短期通胀压力。就总体而言,目前宏观经济运行的最大风险,仍然是物价全面上涨的压力。
今年物价上涨压力继续存在。前4个月居民消费价格上涨8.2%,是1996年以来的新高;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分别上涨7.2%和10.3%,比上年同期提高4.3个和6.3个百分点,向下游传导的压力加大。
本次物价上涨具有深刻经济背景,是全球经济扩张和流动性过剩背景下初级产品价格大幅上涨、外部通胀压力传导的结果;是国内资源价格和劳动力成本低估压力的释放;是国内经济一系列结构失衡等深层次矛盾的反映。
从未来趋势看,影响物价上涨的部分深层次因素依然存在,全年物价上涨压力仍然较大。
一是成本推动压力仍然较大。国际初级商品价格仍可能继续上涨,原油价格已基本站上130美元的新台阶。从国内环境看,未来成品油价格和电价上调的压力进一步加大。
二是粮价上涨压力仍然存在。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背景下,粮食供求紧平衡状态将长期存在。而国际粮价的快速上涨,也强化了国内粮价上涨压力。
三是货币信贷反弹压力仍不容忽视。今年前4个月尽管贸易顺差减少,但外汇储备及相应的人民币占款同比仍然多增,境外流动性输入对基础货币扩张的压力仍然较大。国内信贷需求仍然旺盛。灾后重建也会进一步增大信贷资金的需求。
保持总量稳定 加大结构调整
记者:对当前宏观政策有什么具体建议?
央行经济分析小组:未来一个时期物价上涨的压力仍然不可忽视,要高度关注震后中国经济运行态势,既要做好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各项工作,也要落实好宏观调控举措,防止物价全面上涨和投资增长过快。
第一,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在全力支持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同时,继续实施从紧货币政策,加强流动性管理。在前期采取的措施基础上,下一步央行仍将加大对灾后重建的金融支持,配合财政政策增加对三农、环境保护、中小企业、服务业等方面的资金投入。同时作为总量调控工具的货币政策,当前仍要立足于防止货币信贷过快增长,从而为防止全面通胀提供一个偏紧的总需求约束环境,促进物价稳定。
第二,进一步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加大支持灾后重建,加快结构调整步伐。预计后续资金投入会进一步增加,财政政策的发挥可以考虑运用多种方式,如核销部分受灾企业的欠税和呆坏账、通过设立特别基金和发行专项债券增加灾后重建的资金投入等。另外,考虑到灾后重建可能影响正常的市场化回报,应对捐赠和援建企业实行相应的减税政策或提供一定的财政补贴。行政费用开支仍有相当的压缩空间,应抓住灾后重建的契机,进一步加大财政对民生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快财政支出结构调整,促进整个经济结构的优化。
第三,加快制定推进资源价格改革的相关配套政策,抑制结构性物价上涨。从中长期看,应不失时机地推进资源价格改革,从根本上解决增长方式粗放和资源消耗过大所带来的价格上涨压力。
第四,从扩大消费出发,应进一步加大公共支出和社保体系的建设力度,以增强国民经济的协调增长能力。今年无论是雪灾还是震灾,都凸现了我国在公共医疗卫生、政策性保险等领域存在不足,未来仍需完善制度和加大资金投入,促进消费持续增长。来源:人民网-《证券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