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梅 |
本报记者 田林 马跃原 文/图
32年前的那场灾难,让只有14岁的李冬梅成了一名截瘫患者。但李冬梅并没有放弃自己的体育梦想,并一直为之努力奋斗。在竞技场上,她忘却了残疾,重新找到了生活的勇气。1999年在泰国举行的远南残运会上,李冬梅夺得两枚金牌。“我虽然截瘫了,可我仍然可以让国旗在异国高高飘扬。既然大地塑造了一个重新的我,那我就要重新站立在世界的舞台上。”李冬梅说。
■昏迷仨月下达病危通知书
唐山地震中,年仅14岁的李冬梅失去了母亲、妹妹和许多亲人。
生命垂危的李冬梅随即被转运到河南郑州。可由于内脏出血,李冬梅不得不在邢台中途下车,进行紧急抢救。“我整整昏迷了3个月。医生告诉我父亲,他们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能不能醒过来,就看我自己了。”李冬梅说,“最终我能挺过来,不仅要感谢国家和政府,还要感谢邢台市的医护人员,是他们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心存希望终可“站”起
虽然李冬梅捡回了一条命,但由于脊椎粉碎性骨折,再也无法站立行走。“那个时候,大家不愿直接告诉我真相,只是告诉我可能一年好,也可能两年好,始终给我希望。”李冬梅说。
后来,许多去外地治疗的截瘫患者都陆续集中到邢台。在与大家的日常交谈中,李冬梅才逐渐意识到,她也成了一个截瘫患者。
但是,小小年纪的她并没有为此而消沉、绝望,更没有过轻生的念头。“我一直觉得,与那些地震中的死难者相比,我是个幸运儿。既然如此,我就要坚强、坚强、再坚强,我要好好地活下去。”李冬梅说。那时,她经常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等作品,通过这些故事来激励自己坚强地面对生活。
除了对亲人的责任,对站立的渴望也是支撑李冬梅生活下来的另一个原因。“虽然已经过去30多年了,但我始终相信总有一天我还能站起来。我不甘心就这样‘坐’一辈子。不仅我,我的许多病友也是这样想的。科技越来越发达,希望永远存在,奇迹总会发生。”
■残疾人运动开启新生活
1981年李冬梅住进了刚刚成立的唐山市截瘫疗养院。住进这里的都是与李冬梅同病相怜的截瘫患者。共同的经历、共同的遭遇让他们成了朋友、亲人。大家在一起说说笑笑、同吃同住。如果不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李冬梅的一生可能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平淡中度过了。
“1983年的一天,我突然听说全国首届残疾人运动会在安徽合肥举行了。”李冬梅至今回忆起这些仍然有些激动。这个消息让从小就热爱体育的李冬梅兴奋不已,她仿佛看到已经关闭的那扇门再一次向她敞开了。
在截瘫之前,李冬梅酷爱体育,短跑、跳远都是“高手”。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她还获得过唐山市路南区的跳远冠军。在她小小的心灵中,一直梦想着有一天能成为一名体育军人。但突如其来的灾难不仅夺走了那个14岁女孩的健康,也无情地摧毁了她的梦想。
是残疾人运动会让李冬梅看到了“重生”的希望。为了取得成绩,李冬梅每天坚持到空地上独自锻炼。由于行动不便,她就在铅球上罩个套,拿绳子牵着,扔出去再拽回来。“标枪拴上绳子就不好控制,有时候一扔就戳在脑袋上。”李冬梅说,但这些困难都阻挡不了她实现梦想的脚步。
1986年,在河北省首届残疾人运动会上,李冬梅连夺竞速、标枪、铅球三枚金牌。
1987年,在唐山举办的第二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上,李冬梅一举夺得800米竞速的金牌。
1999年,在泰国举行的远东及南太平洋残疾人运动会上,李冬梅夺得两枚金牌和一枚铜牌。
当李冬梅用残缺的身躯让国旗在异国的土地上冉冉升起时,她激动得泪流满面。她终于可以自豪地说:“我是一个有用的人!我还可以为祖国争光!”
“大地既然重新塑造了另一个我,我就要以另一个我重新站立在这个世界上。”这是李冬梅为自己立下的座右铭。“现在,我想把这句话送给和我同病相怜的四川同胞。希望他们也能树立生活的勇气!只要坚持下去,奇迹就会出现。”李冬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