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6月4日电 据中国商务部网站消息,5·12汶川特大地震中,四川、甘肃、陕西和重庆四省市商业网点损失惨重,重灾区的商贸流通体系基本瘫痪。据不完全统计,截至6月3日,地震灾区共有70527家商业网点因灾不同程度受损,直接经济损失324.6亿元。
地震造成商务系统1557人遇难,8694人受伤,失踪200多人。
地震发生后,商务部立即启动一级应急反应机制,成立了以部长陈德铭为组长的抗震救灾领导小组。陈德铭等部领导迅速赶往四川、陕西、重庆等灾区,了解市场供应情况,指导商业网点恢复和市场供应保障工作。5月24日,商务部与财政部在成都召开现场协调会就恢复地震灾区商业网点和保障市场供应工作做出安排。还派出专门小组深入绵竹市汉旺镇等重灾乡镇和受灾群众安置点,就灾区商业网点恢复和市场供应面临的困难进行调研。
全力以赴,保障灾区急需商品供应。在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阶段,商务部组织调运了大量方便食品、饮用水和小工具、照明器材、帐篷、被服、卫生防护用品等救援物资。随着安置工作的不断深入,为了丰富受灾群众的饮食结构,商务部向四川、甘肃投放中央储备冻猪肉,并协调海南等瓜菜主产区与灾区建立产销衔接。据不完全统计,截至6月2日,商务部累计向地震灾区调运饮用水2760万瓶、方便面348万桶、饼干308吨、液态奶400吨、海南蔬菜2464吨,投放储备冻猪肉8708吨。下一步,商务部还将根据灾区少数民族群众生活特点,适时增加储备牛羊肉和储备边销茶的供应量,并做好进口食用油投放准备工作。
科学规划,分类指导,有序恢复商业网点。商务部根据灾区商业网点损毁和受灾群众集中安置情况,围绕灾区群众生活急需,迅速确定了流动网点、临时网点、过渡网点和固定网点的恢复和设立方案。
——灵活机动,流动售货车开赴偏远乡村。为迅速启动重灾区商业网点恢复工作,从5月27日开始,商务部每天为重灾区提供50辆流动售货车。截至6月3日,已有300辆流动售货车投入使用,到6月6日前将配齐500辆。这些流动售货车既销售商品,也承担部分商品批发配送功能。
——帐篷商店,集中安置点的小超市。在民政部支持下,商务部自5月27日起陆续向灾区投入商店帐篷。截至6月3日,已经投入2455顶商店帐篷到灾区。这些帐篷商店,既销售商品,也承担小批量仓储功能。目前,每个临时商业网点每天销售额2000元左右,受到灾区政府和群众的普遍欢迎。
——携手合作,共同建设过渡安置房商业网点。商务部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下发文件,计划在每1000套安置房设立1个建筑面积60平米的灾区便民商店,每个帐篷临时安置区设立1-3个20平米左右的灾区便民商店,第一批200个灾区便民商店将于6月10日前全部投入使用,8月底前将建设5000个灾区便民商店。
——尊重科学,确保安全,谨慎恢复固定商业网点。商务部要求地方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区分轻重缓急,逐步恢复轻灾地区的原有商业零售网点。对于没有受损的商业网点,引导企业组织货源和人员,尽快恢复经营。对于受损较轻、具备条件的4.9万家商业网点,组织企业抓紧维修加固,在经过严格程序科学鉴定后尽早开门营业。
——对口帮扶,保证灾区市场所需货源。商务部商一些省市对四川省15个重灾县市实行货源对口帮扶,重点解决灾区食品、日用消费品和学习用品货源问题。
——政府扶持,发挥大型流通企业作用。商务部组织一批实力较强、信誉较好、社会责任感强的本地流通企业承担15个重灾县的网点恢复和市场供应任务。为了引导企业投入,商务部将会同财政部,给予企业一定的商品配送运费补贴和购货流动资金贷款贴息,并协调有关金融机构向企业提供贷款,用于购货资金周转。此外,商务部还将组织一批流通企业,承担四川、甘肃、陕西和重庆四省市地震灾区受灾商业网点总体恢复工作。
维护灾区市场秩序,保证商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商务部要求地方商务主管部门切实维护灾区市场秩序稳定,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以次充好等行为,坚决打击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不法行为,维护灾区市场物价基本稳定。密切监测灾区食品、家庭日用品、照明器材、消毒设备及其他生产资料的市场供求变化及价格走势。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6月3日,四川、甘肃、陕西、重庆已有17652家受灾商业网点恢复营业,占受损网点的25.03%。其中,四川恢复14937家,占受损商业网点的22.41%,受损较轻的陕西、甘肃、重庆恢复率均超过一半。
随着灾区群众的安置转移,吃饭难、洗澡难、理发难等问题凸显出来。为满足灾区群众的基本生活服务需求,商务部还将支持企业在灾区建设主食加工配送中心、餐饮网点、大众洗浴场所和理发店等便民服务设施,并在财政、金融、税收等方面继续研究对企业的补贴政策。
(责任编辑:高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