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王伟宾 |
百公里内只能有1家奶企 专家称奶价不会上涨
今后,新建奶企必须和已有奶企保持至少100公里以上的距离。
6月4日,国家发改委发布的《乳制品加工业产业政策》(以下简称“产业政策”)规定,要求乳制品项目建设必须具有稳定的奶源基地等。
对“产业政策”的出台,河南本土奶企人士称:政策出台可杜绝恶性的奶源争夺战发生,对河南本土奶企、奶农及消费者来说都是好事。
【政策出台】
两家奶企距离
须在100公里以上
为规范乳制品行业的投资行为,新出台的“产业政策”此次大幅提高了乳制品行业的门槛,规定投资还须通过主管部门的核准。
|
“产业政策”规定, 进入乳制品行业,出资人不仅必须具有稳定的奶源基地,还须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较强的经济实力和抗风险能力。
具体而言,新建和扩建乳粉项目,日处理原料乳能力(两班)须达到300吨及以上;新建液态乳项目,日处理原料乳能力(两班)须达到500吨及以上;扩建液态乳项目,日处理原料乳能力(两班)须达到300吨及以上。
除符合产能要求,企业现有净资产还不得低于拟建乳制品项目所需资本金的2倍,总资产不得低于所需总投资的3倍,资产负债率不得高于70%,连续3年盈利。
此外,新建乳制品加工项目还须符合节能减排等国家指标及行业相关标准,且与周围已有乳制品加工企业距离要在100公里以上。
【政策解读】
新建奶企获批会越来越难
仔细阅读“产业政策”,发现其对新建乳制品加工厂的规定可谓“苛刻”。
据了解,河南省内日加工原料奶超过或接近300吨产能的企业,目前有焦作蒙牛、花花牛、三鹿花花牛、平顶山伊利、洛阳巨尔等,也就是说,如果在河南要想新建乳制品企业,至少得赶上这几家的生产实力。不仅如此,除了产能上的要求外,政策还给“老乳企”划出了势力范围。政策规定,新建乳制品加工项目与周围已有乳制品加工企业的距离,在北方地区要达到100公里以上。如果严格执行这一政策的话,恐怕在河南区域内很少有地方能建新的乳品企业了。
对于这些规定,河南省乳品协会秘书长吴祖兴分析称,这是国家释放的一种产业信号,它提醒投资人,乳制品行业投资已经严重过剩。
吴祖兴透露:“这个行业已经连续三年整体效益在下降,河南市场的产能过剩也非常严重,全省产能目前已达到每年180万吨,但实际开工生产只有70万吨。”吴祖兴根据河南市场的状况及新的产业政策作出判断:“今后再建乳制品企业,获批会越来越难。”
对于“300吨、500吨”的产能底线要求,吴祖兴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此次设定的门槛有些过高,“适当提高门槛,有利于产业的良性发展,但门槛过高,对行业的发展也不一定完全有利,投资人可以根据市场情况作出判断。”
【业内说法】
新规对奶企、奶农都是利好
“产业政策”的出台,旨在规范乳制品行业投资行为,防止重复建设,引导生产企业合理布局。蒙牛、伊利在我省建厂后,由于他们自身没有奶源,往往通过提高收购价与河南本土奶企争抢奶源,使得奶源一度紧张。“他们在哪儿设厂,哪里就会遭殃。”我省本土奶企的一位负责人曾如此评价。
河南花花牛乳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门华松说,大幅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及要求拥有稳定奶源的规定,有利于保障奶源的稳定,对河南本土企业而言,这是一件好事。
“产业政策”还规定:鼓励乳制品加工企业通过订单收购、建立风险基金、返还利润、参股入股等多种形式,与奶农结成稳定的产销关系和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
业内称,“产业政策”鼓励奶企与奶农合作、鼓励奶农联合的做法,是一件可让奶农、奶企双受益的好事。
【未来预测】
奶价不会因为大企业增多而上涨
“产业政策”规定,奶企扩张的目的之一,还在于积极引导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合理经营规模,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超过20亿元的骨干企业。
目前河南市场几家较大的奶企,销售收入在20亿元上下的只有焦作蒙牛。作为本土企业的三鹿花花牛只有不到4亿元的年销售收入,洛阳巨尔也才刚刚超过1个亿,刚刚起步的平顶山伊利和花花牛则尚未能进入1亿元以上的行列。
对培育骨干企业的做法,一些业内人士担心,大企业越来越大、小企业被淘汰,会不会形成奶业的垄断局面?
门华松说,我国发达地区一个省每年的奶制品市场容量可达到150亿元,而河南每年的市场容量也已超过了40亿元。尽管这些骨干企业未来会非常之大,但市场有交叉点依然不能形成垄断,消费者不用担心会因垄断导致奶价上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