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6月7日电(记者石莹 桂娟)尽管超市里的冰冻粽子琳琅满目、制作精致,促销宣传热闹非凡,但张爱菊大妈还是决定买上两斤粽叶,自己包粽子过端午。
“端午放假,小孙女、外孙子都忽然对这个节日感兴趣了,问这问那的。
”张大妈说,“我想按老辈儿的风俗,亲手给他们包粽子、缝香囊、煮新蒜。”
8日是农历五月初五,中国首个法定端午节公休假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像北京的张大妈一样,开始精心准备节日生活。
吃粽子、喝雄黄酒、看龙舟赛、与家人团聚、出游、参加文化活动……来自媒体的调查显示,中国民众3天假日内容丰富多彩。
今年端午节,恰逢高考。为了讨个好彩头,在民间素有“高中状元”说法的粽子受到格外青睐。
辽宁沈阳的董春雷先生准备自驾游,他说:“我儿子5岁了,但对端午节的概念还不是很清楚,我想带他去民俗和文化氛围浓厚的地方看看,让出游变得更有意义。”
重庆晚报6月初对548位读者的调查表明,97.5%的公众认为端午节拥有悠久历史和特色民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
端午节在中国有2000多年历史,关于其起源说法不一,其中流传最广的是为了纪念战国时的伟大诗人屈原。但在不断加速的现代化进程中,这个起源于农耕文明的古老节日受重视的程度有些淡化。
2004年,韩国江陵端午祭申报“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在端午节起源地中国引发了“保卫端午节”的申遗风波,有关传统节日与文化遗产保护的话题引起广泛关注。2006年,端午节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又和清明、中秋一起,被国务院列为法定节假日。
“将流传千百年的民俗节日定为法定假日,体现了国家对传统的尊重。”河南大学教授、中国神话学会副会长高有鹏说,“三天小长假给人们重拾端午节的文化记忆以机会,也给端午节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这个端午假期,中国政府推出新举措,鼓励人们为五千年历史文化而自豪。中宣部等主办的“我们的节日·端午节”主题文化活动2日在汨罗举行,并向全国各地展开,国际龙舟邀请赛、民俗表演、祭屈仪式、中华经典诵读会、端午文化论坛等五大标志性活动相继举办。
不少地方政府也举行大型节庆活动。6月初以来,在北京、江苏、上海、广州等地,赛龙舟、品诗会、包粽子比赛等文化活动都得到民众的积极响应。
今年的端午节是汶川大地震之后的第一个传统节日。在地震中失去家园的民众如何过节,更是牵动人心。
为了让他们像往年一样吃上粽子,四川省丹棱县汽修厂业主肖力出钱制作了1万个粽子送往灾区。在制作过程中,不少当地民众闻讯纷纷主动赶来帮忙,他们称此为“万粽一心”。
在上海,20多名前来投亲靠友的灾区民众,受到了街坊四邻的周到照顾,烧好的菜肴、包好的粽子纷纷送到他们手上。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风华中学的2000余名学生亲手编制了3000余条端午彩绳,送往地震灾区表达他们对灾区孩子们的祝福。
中国多家媒体还联合在互联网上开展了“万粽一心,温暖端午--2008端午爱心粽动员”的端午网络文化节活动,向全社会发布了包括利用假期去灾区做志愿者、在端午节义卖或义演、做义工,捐助灾区等十大爱心倡议。
“让我们与灾区同胞携手同心,重建美好家园!”众多网友纷纷留言。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刘晓峰说,端午节的最大意义与永恒价值是与伟大诗人屈原的爱国主义情怀分不开的。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端午节作为一个重要传统节日,有利于建立和强化中国人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