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8-06-08 04:16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 进入论坛 手机读报
近年来,我省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为突破口,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力量,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与发展给予积极的指导、扶持和服务,有力地推进了全省现代农业的发展。
据国家工商部门统计,截至2007年底,我省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4790户,占到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18%,位居全国第一,全省1301个乡镇全部建起了合作社。社员出资总额14.56亿元,入社社员19.6万人,带动农户90万户,占到全省总农户数的17%。
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合作社为农民在增收和风险之间找到平衡 榆社县云簇镇东庄村党支部书记游德华曾经为农民增收伤透了脑筋,成立生态农业合作社后,问题迎刃而解:“去年生产白灵菇80多万公斤,全部实现省外销售,盈利200多万元,社员人均收入8000元。”合作社累计投资224万元,不仅吸纳农户24户,还解决本村100多名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在合作社的带动下,东庄村建成83座高标准食用菌棚,面积近百亩,已经成为全省连片规模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
增收必须入市,入市就有风险,市场经济不会因为农民的弱势和农业的弱质而予以偏爱。农户一盘散沙、单打独斗地博弈市场,能力有限,效果不佳。集合农户的人力、财力、物力,摊薄风险,实现规模效益,正是合作社的优势。
临猗县果树面积超过100万亩,果业一直是当地的支柱产业。但随着全国果树面积的增加,农户被拖入了无序竞争的漩涡,果价大幅下跌,果农收入锐减,产业一度出现颓势。现在,换一种方式参与竞争,果农不仅不愁卖,而且能卖出一个好价钱。
去年成立的临猗利民苹果合作社吸收成员11800人,涉及全县16个乡镇,果树面积68000亩。合作社把分散的农户、经纪人、企业联合起来,统一品牌,形成了生产、销售、储藏的一体化网络。利民苹果合作社理事长董玉萍介绍,果农从单一生产者转变成合作社社员,他们有议事决策权,有盈余分配权,更重要的是苹果从生产到销售的各个环节都纳入了标准化的范畴,实际上零散的农户变成了一个共同富裕的联合体,包产到户的农田则集合成了一个现代化工厂。
管理科学化、经营规模化、销售品牌化,这些对现代企业的要求正在合作社的运作下向农业渗透。这种渗透的最终体现是农民收入的大幅度提高,合作社的魅力正在于此。据统计,2007年,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人均纯收入达到4387元,比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3665.7元增加721.3元,高近20%。
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手段、生产方式和生产理念契合了现代农业的内在要求 谁能告诉我,今年种什么?农民经常这样问。你种什么,什么就降价,市场曾经这样答。祁县古县镇,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发展酥梨,最后围绕古县镇区域酥梨面积达到13万亩。一个产业形成了,随之而来的却是质优价不优,增产不增收。几乎所有的种养业都经历过这样的困惑,一头是农户分散经营,一头是高度竞争的市场,不在一个量级,吃亏的总是处于弱势的农业和农民。
引入合作社模式后,祁县梨农与市场的较量发生了新的变化,产前集中采购农资,成本降低5%-10%;产中专家培训管理,产量质量获得提升;产后冷库仓储,错季销售,价格翻番。
从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开始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已经走过30年,它给中国农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进一步深入,农民和农业组织化程度偏低,市场参与度不够,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和专业化分工等新问题不断暴露出来,而这些恰恰都是农户分散经营所难以解决的难题,更是发展现代农业所无法回避的障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出现为这些问题的解决带来契机。
给予农民专业合作社工商登记,我省走在全国前列。2005年12月4日,全省首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晋中榆次怀仁醋业合作社”获得工商注册。之后的一年,怀仁醋业实现了“四个翻番”,食醋产值实现翻两番,食醋产量翻了一番,食醋销售价翻了一番,社员户均收入达到28500元,比入社前翻了一番。
怀仁醋业合作社理事长郭春林说,怀仁村人均耕地很少,酿醋是延续了几百年的传统。要想保住怀仁村民酿醋这条致富路,就得把农户和醋厂全部组织起来,共同面对市场。合作社不仅要保障醋的数量和质量,更重要的是带领社员诚信经营,走上了品牌之路。
一手促成怀仁醋业合作社工商注册的省农业厅农经局长白剑认为,怀仁醋业合作社实际上就是解决了农民组织化偏低的问题。家庭承包经营以后,集体经济给农户提供的社会化服务没有了,变成了只有农户自己经营。这样以户为单位的小生产很难走上现代农业的道路,也很难融入激烈的市场竞争,现在必须通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来填补这一空白。
从政府推动到农民自觉,从联合农户到流转土地,合作社产业凝聚的优势日益显现 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监管实施“四不”政策,即登记不收费、不验资,监管不年检、不罚款;省、市、县三级均配套扶持资金,把合作社扶上马,送一程;予以合作社信贷优惠,截至去年底,全省已有88个农信社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562个,累计发放贷款14亿元。这一系列的政策措施被称为“帮生、帮长、帮发展”,有力促成了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繁荣。今年第一季度,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登记已增至7351个。
应县龙泉村党支部书记刘建银介绍,成立合作社,完全替代了以前散兵游勇式的自由经营,在不动摇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前提下把土地流转起来,实现产业化发展。
龙泉村胡萝卜生产经销合作社在当地建起专业交易市场,有6座蔬菜恒温库,5座脱水蔬菜加工厂,20多位蔬菜经纪人,形成了胡萝卜产、供、销一条龙服务体系。龙泉村产业辐射力已经突破应县,周边的五寨、山阴等地的农户承包地也被带动起来。合作社使肩挑担扛贩卖蔬菜,在龙泉村成为历史。村民高裕儒高兴地说:“全村都种胡萝卜,有专家免费指导,有客商自动上门,种得再多也不愁卖。”胡萝卜已经变成龙泉村的支柱产业,种植面积5500亩,年人均收入6000元。合作社让龙泉村成了闻名全国的“胡萝卜第一村”。
注重合作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是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要特点。即通过引导农民依托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组建专业合作社,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进而形成了“建一个组织、兴一个产业、活一方经济、富一批群众”的发展格局。
一个合作社的产业凝聚力有多大?长子生贵式移动大棚合作社很能说明问题。虽然社员只有460人,土地面积980多亩,但他们的生贵式移动大棚技术却在内蒙古、宁夏、河南等10多个省市(区)开花结果,辐射面积达4万多亩。
经过几年的发展,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走在全国前列,农民专业合作社“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形式也得到越来越多农民的认可,全省每个乡镇都建起了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遍布全省农业各个领域,其中:种植业占38%,养殖业占43%,农产品加工业占3%,农业生产资料购买、农产品销售、运输、贮藏、技术、信息服务占12%,其它如农机合作社、沼气合作社、旅游合作社占4%。
今年,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上取得重大突破;要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同优势农产品相结合,做到产业发展和专业合作社发展相互促进,目的就在于使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推进我省现代农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合作中共赢,在合作中使农业和农民更加切合市场的要求,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在引导我省农业走上现代农业的发展轨道。
本报记者段伟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