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震中,四川灾区出现一批“帐篷法庭”、“车载法庭”、“院坝法庭”,法院审判工作开始恢复。但是,也有三道难题,让法官们挠头。
题一:一小片纸也丢不得 6月8日,中午,站在帐篷前,胡毅心里有点发怵。
胡毅是四川省广元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监庭庭长。
5月12日大震,法院大楼成为危楼,便在市郊一片空地上搭起帐篷,将国徽高高挂起,法官们一边救灾,一边开始审案。
帐篷里热,比外边气温高3~5℃。进入6月,每天最高气温一直在30℃左右徘徊。院里配备了电风扇,可是没用,吹过来的都是热风。走进帐篷,浑身的毛孔猛地张开,感觉就像大火燎过一样。
也有清凉的时侯,那是每天早上十点钟之前。但是等双方当事人到齐,大概已经九点半,半个小时之内,无论如何审不完一桩案子。所以,休庭时,法官、当事人、辩护人,人人汗水淋漓,都像是从水里捞出来的一样。
法院的卷宗,放在帐篷里怕不安全,都集中堆放在危楼里。于是,法官们审案前,就得将卷宗抱回家里。“这样更不安全,”胡毅担心,“每个案子的卷宗都是好几本,多的有三十本,不经意间丢掉一小片纸,可能就把一个关键证据丢掉了!”
试解:
6月8日,广元中院副院长周杰比较高兴。今天,由最高人民法院援建的板房开始动工,用不了多久,他和他的同事们就将告别帐篷,搬到板房里工作了。只是,板房只有600メ,而他们原来的办公楼是9000メ,悬殊甚大。各庭、室如何能塞得进去?还是个问题。
题二:心底那一抹阴影难除 大震时,青川县人民法院沙洲法庭庭长何文学急忙跑到后院。碎瓦砸在脚下,他赶紧再往后跳。门窗全部扭曲,他只抢出5本案卷。
没有丝毫迟疑,法官们也积极救援被困者。鲜血,断肢,痛苦的呻吟,绝望的哭泣,曾经如此强烈地撕扯着救援者的神经,在他们心底烙上深深的印痕。
一名法官的父母住在乡下的土坯房内,地震震倒了一面土墙。两位老人幸免于难。这名法官却陷入深深的自责:灾难来临时,他没能拉扯年迈的父母走出家门。
一名法官的几位亲人都被掩埋在废墟里,与他分隔阴阳。法官拼命救人,挖烂了指甲,媒体赞扬他是金刚,是英雄,岂不知背过人,他经常以手掩面,泪水从指缝一点一点渗出。
———“所有这些不良情绪,在开庭时都有可能爆发,”广元中院副院长张光银忧心忡忡,“法官审案,是不能带情绪的,否则,轻者审判作风出现问题,重者影响司法公正。”
试解:
“此前,各级法院全力抗震救灾,我们还没有时间,也没有条件全面了解灾区法院干警的心理状况。”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宣教处副处长栾黎介绍,“不过,根据观察,我们也得知一些干警的心理压力极大,急需调适。”他透露,四川高院正积极联系一些心理专家,准备给灾区法院干警进行心理疏导。
题三:他说票据丢失了咋办 开庭罢,坐在广元中院简易帐篷里,民二庭庭长杨虹说她焦虑五件事:
灾后人员住址不确定,法院法律文书如何送达?有些案件当事人不能确定已经死亡,其诉讼权利如何保护?租赁合同、承包合同纠纷的标的物因地震灭失,如何处理?房屋买卖合同纠纷(主要是指小产权房),房屋已经交付,约定的购房款未支付完毕,合同无效,原物返还已不可能,损失如何计算?合伙纠纷、买卖合同纠纷,由于地震,部分证据丢失,应如何认定事实?
“有些案件已经遇到上述问题,很棘手。我们急盼对这些问题的司法解释!”杨虹说。
试解:
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针对因地震灾害产生的民事纠纷和刑事犯罪案件不断增加的情况,于日前下发了《关于加强地震灾害后审判工作的通知》。要求全省法院把加强涉灾案件审判作为当前法院工作的重中之重,组织专门力量,强化工作措施,确保涉灾案件得到及时有效处理,服务好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大局。
6月3日,安县人民法院在抗震篷内召开民商事审判工作研讨会,围绕在震后重建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法律问题,如地震为不可抗力免除因地震而引起的民事责任、民法规定的诉讼时效和除斥期间的期间是否因地震而中止和延长、地震造成的孤儿和孤寡老人的监护、宣告失踪和宣告死亡、遗产继承、物权标的物的意外灭失风险负担等问题进行了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