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四川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 > 四川地震消息

四个广州男子办起汶川爱心夜校(图)

爱心夜校上课啦!灯光温暖着孩子们的心。 陈安 摄
爱心夜校上课啦!灯光温暖着孩子们的心。 陈安 摄

  四个广州仔汶川办起爱心夜校  

  橙色,是生活的颜色,代表着快乐。粉红色,是孩子的颜色,代表着希望。

  一个是还没有女朋友的小伙子,另外三个是平时连自己孩子都顾不了的大男人,但在汶川水磨镇,就是这4个穿着粉红色制服的广州男人,白天奔波在各个板房工地监督建设质量,晚上回到驻地就在帐篷外的空地上当起义务老师。无论晴雨,昏暗的灯光下,这四个换上橙色T恤的男人,和24个无学可上的孩子,组成了地震灾区特别的“爱心夜校”。

让微弱的灯光陪着孩子一直到家,这里没有宽敞的课堂,明亮的黑板,却有着一样的笑声和温暖。

  国歌,回响在寂静天籁

  晚上7时15分,上课了。

  孩子们被分成了四个小组,由黄胜宏四人按照不同的年龄分科目辅导。最小的孩子——只有4岁大的陆元涛依偎在奶奶身旁,小手拿着笔在纸上歪歪扭扭地写着“1~100”。一脸腼腆的张天茂正和其他的三个小朋友在张立龙的辅导下学习着如何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他们都是小学五年级的孩子。孩子都做对了,张立龙兴奋地竖起了大拇指。

  时间飞快地过去了,到了晚上8时30分,当每个小组都完成任务后,老师们停下了教学,24个孩子都集中到了帐篷前面。

  下面轮到自我表演时间。“我要唱国歌!”光头仔马健跑了出来。“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预备起!”后面的老师都走向前去,孩子们也站了起来,雄壮的男声和孩子们稚嫩的声音夹杂在一起,在夜晚寂静的天空中回响。

  “我相信你们是最棒的!”这是4个业余的男老师在课堂上和课堂下对学生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现场特写

  10平方米空地支起学校

  6月8日,汶川水磨镇岷江硅业家属楼宿舍区,两栋6层高的家属楼因为地震倾斜,幸存的职工们一家大小住在不远处的帐篷里,右边的几排帐篷则是负责给受灾群众建活动板房的广州市建筑集团的大本营。

  晚上7时,天色渐暗,在广州市建筑工程监理公司监理黄胜宏的帐篷前一块不到10平方米的空地上,28岁的他常从屋里搬出几张小椅子,然后拿出3块长条木板,搭成三排桌子,每条桌子可坐6~7个孩子。每天晚上,开课前的准备工作都这样重复。

  黄胜宏、张立龙、黄俊杰、邝贤国四个男人都是广州建筑工程监理有限公司的员工,此次随广州板房建设派驻汶川,负责映秀、漩口和水磨三个镇的活动板房的质量监督工作。白天他们都要到工地去看规划和施工的质量情况。四个人都是大学本科毕业,他们怎么想出要办个爱心夜校呢?“主要看着这些孩子每天在这里玩耍,挺耽误时间的,所以我们合计了一下,是不是晚上将他们集中起来辅导一下功课,刚开始只是几个人,没想到后来竟然来了这么多人!”黄俊杰告诉记者。

  一张断床坐三个学生

  张天茂今年12岁,地震前是水磨中心小学5年级的学生,也是最早来爱心夜校的孩子。在学校不远的后山上,那是张天茂的家,张天茂的母亲罗文慧说:“地震后,学校垮了,娃娃已经有20天没有上学了,他平时学习成绩一般,如果再丢下这么多课,我们担心跟不上!”罗文慧说:“一个师傅问孩子有没有上学,他们可以义务在晚上教娃娃,我当时就握着他的手说,太感谢了!”

  6月1日进驻,6月2日,从2年级到5年级不等的5个孩子便来到帐篷上课。“刚开始人数少,所以让孩子们坐在床边,后来人多了,一张床坐了3个人,床边的中间都被压弯了。”记者在帐篷里看见,中间的床确实“打了折”,是用一张木头的椅子打平了垫在下面的。

  “第二天,来了6个人。第三天来了18个人,到昨天已经有24个人了!”对于每天“入学”的人数,黄胜宏一清二楚。

  最捣蛋学生送来写字本

  “缺纸!”黄胜宏说,从广州来的时候没有带本子来,孩子们找不到合适的本子,几个老师翻遍了帐篷,只有用来打印的A4纸,孩子们对这些纸都特别的珍惜,一张白纸写满了双面。

  “如果你们家里还有本子,老师希望你们带过来。”第三天下课时,老师随口给学生们交代了一句。7时,他们刚起床,突然发现不远处一个男孩拿着两捆东西走来,原来是夜校里最调皮捣蛋的15岁的男孩马健。“我给你们送本子!”马健说。

  黄胜宏低头一看,这两摞本子有一摞是“拼音本”、有一摞是“小字本”,马健告诉他,这些是爸爸给他和弟弟买的,拿出来送给小朋友们。黄胜宏说,看着一个平常这么顽皮的孩子做出这样的举动,自己的眼泪一下就冒了出来。

  24个孩子感恩的心

  “与其说,我们给了孩子们帮助,还不如说,孩子们给了我们感动!端午节的晚上,我们给孩子们写了一句‘祝同学们节日快乐!’的纸条贴在帐篷前面,下课了,孩子会悄悄地给你塞一张纸,上面写着‘川粤情深 老师节日快乐!’”黄胜宏说起这些孩子,充满了爱怜。

  “我们不会停止的,就算我们要换防,也要让下一批同事一直办起来,直到孩子们的学校复课!”黄胜宏坚定地告诉记者。

  每天晚上,在昏暗的灯光下,这四个男人和高矮不等、年纪参差不齐的24个孩子的身影仍然准时地出现。

  (综合新华社、人民网、央视、陈穗华、赖伟行报道)

(责任编辑:张春蕾)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图 说 抗 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