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灾难把曾经的美好变成了残缺,灾后,在废墟上、在有裂缝的审判楼前,人民法院帐篷法庭支起来了,法庭上,摆放好审判席和当事人席,悬挂上国徽,简朴而不失庄严。
“也许这样的工作环境还要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但法官们坚信,公正与高效的法院工作主题不会改变,和谐司法的决心不会改变。”四川省德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宣教处副处长谭颖坚定地说。
北川法院 办公设备卷宗档案尽毁 9名具审判资格幸存法官仅够开3个合议庭
四川省绵阳市安县安洲驾校北侧那7顶蓝色帐篷,是北川羌族自治县人民法院临时办公点。
遭遇大地震灾害后,来自北川法院的一组组统计数字令人心痛:该院44位正式在编人员中只有16人幸存,其中重伤3人,轻伤5人。法院审判办公楼被埋,办公设备、案件卷宗、档案尽毁。
北川县法院副院长李芝军告诉记者,地震发生前,县法院有近百件各类案件尚未结案。目前法院最为繁重的工作是处理北川县在地震中新产生的各种法律程序问题。
“地震造成北川7000多人死亡或失踪。”李芝军介绍说,这样就将涉及到大量的民事关系,如银行存款、财产、合同履行等,需要法院通过法律程序依法予以确定。
“我们一年各类案件在两三百件左右,我们可以克服目前的困难,恢复审判。”李芝军对此很有信心。
临时搭建的帐篷内设置了审判庭和法律咨询处,幸存人员中具备审判资格的9名审判人员组成了3个合议庭,北川县法院正常审判工作宣告启动。
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办公室主任孙善长告诉记者,安县法院负责在北川法院审判力量不足时提供支援和保障,即当北川县法院审判任务超负荷,为保证案件的及时审理,绵阳中院将直接提审、提级执行或指定就近的安县法院审理、执行部分案件。
5月19日,距离大地震仅7天,地震尚未平息,审判大楼还在余震中摇晃,留在后方的安县人民法院的法官和工作人员就在临时搭建的帐篷内恢复办公了。
德阳法院 条件虽然简陋 减刑听证会程序绝不“打折”
5月30日,废墟中,绵竹市人民法院汉旺人民法庭搭建的临时办公场所正式开始办公。“这意味着德阳两级法院全部恢复了审判。”谭颖疲惫的嗓音中透着坚强。
谭颖告诉记者,什邡市人民法院蓥峰人民法庭,灾后第二天就在防震棚中开始办案了。截至目前,该法庭已经收案6件,结案8件,送达了19个案子,接待法律咨询1千余人。
5月14日,刚刚从灾区阿坝州松潘县办案返回的德阳中院院长许正刚,来不及回家看望家人一眼,就赶到法院了解救灾和审判情况,指导开展审判工作。
5月26日下午,德阳中院在避震棚内召开了全市法院刑事工作会议。
5月28日上午,在德阳监狱临时搭建的简易法庭上,一场特殊的减刑听证会正在进行中。
大地震发生前,德阳监狱向德阳中院呈报了二百余件减刑案件。谭颖说,该批案件尚在审理中,地震发生了。德阳中院刑二庭在积极投入到抗震救灾中心工作的同时,逐步恢复审判工作。合议庭对谭太军等四名服刑人员的减刑案进行了逐一听证。
听证过程中,执行机关德阳监狱出示了呈报减刑服刑人员悔改表现的相关证据,管教民警、同改服刑人员到庭证实呈报减刑服刑人员的悔改表现。整个听证会虽然条件简陋,但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紧张有序、神圣庄严。
据统计,大地震以来,截至6月3日,德阳市11个派出法庭已开展法律咨询150人次,审查立案30件,开庭审理69件,调解53件,结案72件,指导人民调解11件。截至6月6日,已执行结案148件,执结标的额9150余万元。
什邡法院 帐篷内刑案审判尽显“宽严相济”
地震中,什邡市人民法院审判楼受损严重。什邡法院在空地上搭建了帐篷,并将立案庭、审监庭等业务部门迁至帐篷内开展审判工作。
6月3日,什邡法院临时搭建的帐篷法庭内,首次宣判一起趁灾犯罪案件,毛方林因犯盗窃罪,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七年六个月,并处罚金2万元,盗窃赃物予以追缴。
谭颖介绍说,该案是四川省较早进入司法程序的趁灾犯罪案件,5月17日经检察机关批准逮捕,什邡法院在法定审限内快审快判,使灾区人民切实感受到人民法院维护灾区稳定和打击犯罪的决心与力度。
针对因地震灾害产生的民事纠纷和刑事犯罪案件不断增加的情况,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近日下发了《关于加强地震灾害后审判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全省法院把加强涉灾案件审判作为当前法院工作的重中之重,组织专门力量,强化工作措施,确保涉灾案件得到及时有效处理,服务好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大局。
青白江法院 法官24小时开机 第一时间服务当事人
“成都市青白江区人民法院临时法庭”的标牌显眼地摆放在办公台桌上,标牌上写有法院的电话号码。这里是青白江区灾区群众安置点,有800多名地震受灾群众暂且栖身。
青白江法院 副院长任莉莉向记者介绍:大地震发生后,考虑到800名灾区群众来到青白江区受灾群众安置点后可能出现的问题,院领导商议决定设立“临时法庭”,挑选一名法警在安置点立岗值班,挑选张晖等6名法官作为“临时法庭”成员。“临时法庭”设立后,群众反响很积极,有受灾群众向法官询问如何解决存折遗失、死亡宣告、失踪手续、财产继承、房屋买卖合同等问题。
张晖今年40岁,至今已在法院工作近20年。这位有着丰富民事案件审理经验的女法官告诉记者,法官手机平日不会对社会公开,但灾情当前,院里要求24小时开机以保证受灾群众随时有问题可以在第一时间得到咨询或解释。
据张晖讲,向她寻求咨询的有三次:一件涉及房屋买卖。都江堰有房屋买卖双方大地震发生前签订合同,准备办理过户手续。大地震发生,买方找卖方称房屋毁损欲退款,而卖方称自己住的房屋也毁损了,当事人问法官这种情形怎么办。一件涉及父子为存折钱款归属发生争执。震前,父亲怕儿子花钱随意,让儿子以父亲名义将1万多元钱存入银行。震后,儿子精神受到刺激欲将钱全部取出声称要“出国”,父亲不肯,儿子坚持要起诉父亲,将银行存折上的储户姓名还原为自己。父子为此争执激烈,儿子打电话向法官求助。还有一件涉及遗产归属纠纷。
在张晖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少受灾群众将逐渐把注意力转向对生产、生活资料的获得及钱财权益的归属上来,由此将会引发相当数量的家庭纠纷、民事纠纷。
本报成都6月1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