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大熊猫食竹生长情况 |
6月11日,本报记者跟随白水江保护区工作人员“巡山”——
通过对60条重点线路普查,发现了大量大熊猫新近活动的痕迹
震后探访大熊猫的家园
汶川“5·12”大地震发生后,人们在关注灾区群众的同时,对我省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的生存状况也很担忧。6月11日,保护区管理局局长黄华梨接受采访时说:“经过震后紧急普查,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保护区内大熊猫的生存是安全的。”
队员巡山时突遇大地震
6月11日上午8时许,记者来到位于文县县城南山脚下的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准备就保护区内大熊猫的生存状况进行采访时,正好遇到黄华梨局长带领工作人员欲前往铁楼乡境内的白马河保护站再次上山巡查,我们立即决定随同前往。
与大家一起前去的有一名叫何礼文的保护区工作人员,他是“5·12”大地震发生时正在保护区核心区进行巡查的巡山队员之一,当天与他一组巡山的还有张华、石大召、何柏宏3名队员。
“当时,我们在白马河保护站的大熊猫频繁活动区——吃不饱沟巡查。”何礼文回忆起“5·12”大地震那天的情形时说,“因为发现了还冒着热气的新鲜大熊猫粪便,大家异常兴奋地跟踪巡查。当我们在一个叫黄土梁的山梁上准备休息片刻时,突然大山开始剧烈摇晃,我们4人被摇得无法站立。”
“当明白发生了地震时,大家每人抱住一棵大树,随着大树一起被摇来摇去,甚至被摇得和大树分开。”何礼文心有余悸地说,“大家吓坏了,地震刚结束,我们立即撤回到邱家坝。”
由于山里没有信号,无法和外界取得联系,当晚冒着不断余震的危险,何礼文等人在邱家坝夜宿。第二天,巡山队员派人到杨尕山的村子去给局里打电话,因为那里有一部大功率无绳电话,但因通讯中断联系失败。返回到邱家坝后,大家开始想办法搭建简易帐篷。第三天,他们再次派人到铁楼乡政府所在地白马河保护站与局里联系,但同样失败。直到当天晚上通讯恢复,才和局里取得联系,但因通往铁楼乡和保护区的道路因塌方被阻断,大家只能继续在那里等待。好在保护区平时在保护站的各个巡查点储备了食物,因此被困队员并没有挨饿。
5月14日,保护区和县上紧急抢修通往铁楼的道路,15日,道路修通,被困队员安全撤回。
“保护区共有白马河、岷堡沟、丹堡沟、刘家坪、让水河、红土河、碧口7个保护站和邱家坝1个大熊猫繁育中心。”黄华梨局长说,“地震发生时,各个保护站的巡山队员都同样遭遇了地震,所幸的是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核心区大熊猫活动频繁
6月11日上午8时30分,我们从保护区管理局出发,前往邱家坝。“因为邱家坝曾经成功救活了14只病危大熊猫,这里也一度被保护区发展成大熊猫繁育中心。”李富义副局长介绍说,“后来因研究需要,繁育中心被迁往四川卧龙,这里变成了巡山队员前往大熊猫活动核心区的大本营。”
从文县县城到邱家坝有48公里的路程,前往邱家坝的途中,我们碰到地震造成的塌方有十几处,道路艰险异常。
10时30分,我们前行到一个叫大草坝的地方,道路被前夜的一场大雨冲断,铁楼乡的十几个村民正在抢修。我们不得不停下来等待,黄华梨立即带领队员参与抢修。12时27分,道路勉强修通。12时50分,我们到达邱家坝。途中,在路过白马河保护站时,该站刘站长带领3名队员加入到巡查队伍当中。
邱家坝,海拔2340米,来到这里就已经进入了大熊猫活动的核心区域。我们看到,这个往日被叫做繁育中心的场地,建在半山腰的一块相对平缓的开阔地上,四周是高耸的大山和苍翠茂密的原始森林,白马河的源头从这里的山涧涓涓流出。在这个静谧而凉爽的大本营简单用过午饭,稍事休息后,我们随同巡山队员一起进山寻找大熊猫活动的痕迹。
“因保护区内以前长期探修出来的很多巡山道路被地震损坏,因此巡查人员进入大熊猫活动的深山区存在很多潜伏的危险。”李富义一边查看一边向我们介绍,“但为了尽快了解震后大熊猫的生存情况,局里及时安排人员在浅山区和部分深山区进行了全面巡查。”
当我们正在核心区的“1工段”随行查看时,下午2时20分,随着天空中一声闷雷炸响,一场大雨不期而至。我们跑到树阴下避雨,黄华梨局长命令以最快的速度撤出,大家的巡查被迫中断,冒雨撤到大本营,但已经个个成了落汤鸡。
“这样的雨,巡山队员经常遇到,有时候一天遇到三四次。”白马河保护站刘站长笑着说,“但越在这时候,越有可能遇上大熊猫。”
2时40分,雨基本停了。大家选择了一条较为平缓的路,从另一个被巡山队员称为“吃不饱沟”的山沟再次进山。
“看!新鲜食痕!”3时35分,在一片竹林密集的地方,一名队员喊道。大家都围了过去。
“多处新鲜食痕!还有最新的踪迹!也有新鲜的粪便!”黄华梨局长和同事们高兴地喊道:“这说明在核心区的大熊猫活动非常频繁。”
继续巡查了1个多小时,因雨后山路太滑,泥泞难走,为了安全起见,最后黄局长下令大家集合撤回。5时50分许,大家回到邱家坝大本营。稍作休息后,原路返回。
保护区大熊猫活动无异常
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78年,是国家林业局直属的3个重点保护区之一。保护区总面积21万公顷,其中大熊猫栖息地占了16万公顷,是全国50多个大熊猫保护区中面积最大、大熊猫种群最大的保护区,占全国大熊猫保护区面积的一半,有100多只大熊猫在这里生存繁衍。
“地震之后,保护区紧急对大熊猫栖息地进行了普查。”黄华梨局长说,“根据普查情况看,地震对大熊猫赖以生存的栖息地也造成了一定破坏,特别是栖息地的浅山区发生了大量的塌方、滑坡、泥石流等严重的次生灾害。但从大熊猫的生活习性看,这些破坏对大熊猫造成的影响不是太大,因为一般情况下,大熊猫喜欢在背风向阳,场地相对比较平缓开阔的地方活动,基本不来浅山区活动。”
“要说没有一点影响,那是不可能的。”黄华梨局长分析说,“现在正是大熊猫的发情期,地震可能对大熊猫造成惊吓,因此可能影响正常的交配和生育。但长期来看,这种影响是非常小的。”
“为了及时准确地掌握地震后大熊猫的生存状况,保护区在200多条巡查线路上展开了全面普查。特别是通过对60条重点线路的普查,我们发现了大量大熊猫新近活动的痕迹,其中包括食痕、粪便、踪迹等,好几次巡查队员都发现了还冒着热气的熊猫粪便。”经常亲自带队进行巡查的李富义副局长说,“这说明保护区内的大熊猫不仅活动频繁,而且活动正常,也就是说,截至目前还没有发现大熊猫活动异常的情况。”
“经过普查,大熊猫的食源——竹林的生长也是正常的,地震对竹子的生长几乎没有影响。”李富义说这是让大家最高兴的。
“地震后大家一直对保护区大熊猫的生存状况极其关注。”黄华梨局长说,“经过对全区内的普查,随处可见的新鲜食痕、粪便等大量大熊猫活动的痕迹表明,大熊猫的活动正常。现在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大熊猫是安全的。”
保护区基础设施破坏严重
记者在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访时看到,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因为大熊猫的生存状况良好、生活环境安全而感到高兴,但在他们的心里却有着难以诉说的忧愁,而他们的忧愁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地震对保护区内的基础设施破坏严重,特别是道路损坏严重;二是地震让他们和大家一样失去了家园,因为他们居住的楼房已经成了危楼,不能继续使用了。
“保护区内的那些路,是大家多年辛辛苦苦探索并修成的,有很多路都是在悬崖峭壁上凿出来的,可现在很多路被地震毁坏了,部分地方人已经无法到达。”李富义副局长说,“那些路可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样,一年半载就能修成,有些路已经永远不能使用了,这直接影响着大家以后的工作。你说能不发愁吗?”保护区的7个保护站都受到了地震的不同影响,其中对道路和基础设施破坏最为严重的有让水河、岷堡沟、红土河和碧口4个保护站。
我们来到保护区的家属院时看到,总共2栋家属楼,上面都被县城建局喷上了“此楼危险,禁止使用”的字样,在院内不到100平方米的一块空地上,挤满了帐篷,保护区工作人员的家属近200人就在这里将就着。“大家都傻眼了,不知道该怎么办。”面对如此的处境,几位工作人员这样说。
而在保护区管理局办公区域内我们了解到,虽然办公楼等相对较为稳固,只需震后加固维修,但一个巨大的威胁却悬在他们的身后——多处严重裂缝的南山就在办公大楼、熊猫博物馆、森林消防材料库身后。“有些裂缝达到1米以上,随时都有崩塌的可能。”李富义副局长说,“威胁太大了啊!”
大熊猫安全了,职工们高兴,但大后方却存在着这样多的困难和潜在危险,不得不让保护区的职工喜上加忧,如何解决这些困难?“靠保护区的职工个人肯定是难以办到的!”
文 本报特派记者 宋维国
图 本报特派记者 裴 强